目前,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工作重心已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四川省成都京东方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院一盘棋,全员一条心,及时畅通就医渠道,实现“应收尽收”;快速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实现“应治尽治”;医护人员“轻伤不下火线”,快速返岗守岗,实现“守土有责”。全体“京医人”用使命和担当,为人民群众筑牢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
系统作战 实现“能收尽治”
近日,与成都市各大医院一样,成都京东方医院急诊内科陆续接诊新冠病毒感染者,高峰期每日患者数量达1500余人次,是平时急诊就诊患者的2倍多。
全心全意提供医疗保障。面对日益增多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医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抽调医院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分批次支援急诊。医院所有内科病床必须无条件接收患者,内科接收满后由外科继续接收。
对外,医院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对患者“能收尽收、应治尽治”;对内,医院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务人员调度一盘棋、病房床位收治全院一盘棋、医疗物资调度全院一盘棋,全力保障物资供给,为一线医务工作者筑牢保障防线。医院全方位关心关爱放弃休息的医护人员,让他们既要顾“大家”,也能顾“小家”,安心坚守在防疫一线。
医院打破按学科、按专业收治患者的规则,使用分层分级救治模式,对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分类治疗、分层管理;对发热、咳嗽的轻症患者,医院建议居家治疗;对肺部有改变的普通型患者,收治到外科病房;对肺部症状严重且有基础疾病的重型患者,收治到内科病房;对需要插管、上呼吸机的危重症患者,收治到重症医学科救治;与此同时,医院做好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救治工作,为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就医通道,最大限度利用医疗资源,实现新冠病毒感染者和普通患者均“能收尽收、应治尽治”,全力保障百姓健康。
千方百计确保高效收治。医院各科室24小时满负荷运转,门诊接诊人次大幅度增长,高峰期日均住院量达700余人次,开展CT检查日均600余人次。医院落实首诊负责制,最大限度解决患者流转问题,按照患者病情给出开药回家、输液观察、入院治疗等处理意见。同时,医院举办新冠病毒医疗救治工作培训会,在工作群下发多份学习资料,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要求所有临床医生掌握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知识。目前,医院所有科室在收治本专业患者的同时,均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此外,医院紧急采购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氧等设备,加强药物、防护物资储备,全力保障物资供应。
全力以赴守住安全底线。医护人员恪守“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坚守在发热门诊、门诊、急诊、病房、手术台、检验科、影像科、后勤部等工作岗位,为医院的正常运转奠定了稳固基石。呼吸科主任田坤带领团队始终坚守阵地,悉心救治危重患者,每天为200多名患者进行会诊;急诊重症中心每天处理急诊500人次以上,还要保证“120”出诊,主任张玉和杨宗义、韩志礼两位组长一直高强度工作;放射科医技人员全部高负荷工作,不管当天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仍坚持按时上班。
多措并举 确保"应供尽供"
在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高位增加的最初1周,医院门诊解热镇痛类药品处方量较平时增长了20余倍,发热门诊、急诊日处方量增长近6倍。医院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动态库存,扩大防疫药品储备,全力保障供货链稳定畅通。
坚守窗口阵地。2022年12月8日,面对门诊陡然上涨的处方量,药剂科按平时4倍的储量采购退热药、感冒药及抗病毒药物,确保发热门诊、急诊重症患者及住院患者药品供应,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
面对人手不足的情况,药剂科采取昼夜持续作战模式,行政和后勤部门对其给予全力支持,班组数次24小时连班工作,医务人员都任劳任怨。有时为了个别患者个性化用药需求,他们来回奔波几十公里,等上好几个小时。
保卫枢纽畅通。药库作为药品供应的枢纽,是一线医护与病毒搏杀的重要后盾。药剂科、供应链、医工科第一时间进入了“战备”状态。
供应链密切配合,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药品储备,保障患者用药需求。医工科对库存物资进行全面清点,对各科室请领物资情况及科室内库存量进行全面摸排,紧急调配包括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等医学装备,技术保障工程师24小时待命,进行技术支持与保障。
分类精准投放。药剂科全面摸清住院、就诊等人员情况,及时完善档案,建立台账,对相关药品实行严格管控,采取药品拆零,限制处方量和处方权措施,尽量把宝贵的药品留给真正需要的患者。
针对群众急需、市场短缺的解热镇痛药品,药剂科对成人、儿童和孕妇药品进行了分类分级管理,重点保障急诊、重症、呼吸、感染和发热门诊等临床科室,优先供给窗口单位,以保障市民需求。
与此同时,药剂科还密切监测全院药品的动态使用和库存情况,及时补充库存,保证疫情防控药品供应充足。
先声夺人 让患者“走出恐慌”
面对疫情,医院把宣传摆在防控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坚持“三个持续”,织密立体化、全方位宣传网,扎实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持续凝聚“一条心”。医院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宣传疫情变化信息,及时发布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及举措等相关信息,用科学、及时、有效的资讯疏解公众恐慌心理。
持续绷紧“一根弦”。医院准确把握新阶段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要求,密切关注与疫情有关的舆情动态,加强对疫情话题的监测、分析、研判,及时组织力量加强对医疗救治的正面宣传。
持续织密“一张网”。医院紧跟疫情发展进程,灵活采用公众号、微信群、短视频等“线上+线下”方式,形成疫情防控宣传全覆盖,确保防控宣传“入眼、入耳、入心”。
同心携手 锻造“精兵劲旅”
无论是3年前的逆行出征,还是3年后的直面病毒,“京医人”始终不惧危险,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备战:预估困难,科学组团。强有力的组织是打赢这场战“疫”的关键。为应对就诊高峰,医院党委坚持全院“一盘棋”,全员一条心。无论是深夜,还是周末,只要医疗救治工作有需要,医院党委随时召开会议,紧急讨论部署工作任务,迅速调整全盘工作。医院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协调指挥、医疗救治、院感防控、宣传及信息安全、物资药械保障、后勤保障协调等6个防控工作组,以及4个专家组;先后建立疫情风险研判、医疗救治一体化、扁平化应急指挥等7项工作机制。医院根据需求不断统筹调配,优化流程,积极完成发热患者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特殊人群和专科患者诊疗等医疗任务,确保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实战:尽快适应,灵活调整。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工作方针。医院按照医疗职责进行分工,成立战时医务、护理、感控、宣传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医疗队包括4个纵向小组,每组有6名医生,每12小时轮班。考虑到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每个小组在分工时均包含呼吸、重症、感染、内科、急诊专业医生,便于随时开展多学科讨论。同时,将医疗分为一线、二线、三线,确保三级医师查房,保证医疗质量。
关怀: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为鼓舞医护人员的士气,医院领导每天多次深入临床一线科室,组织看望患病的医务人员;对于感染新冠病毒的医务人员给予带薪休假,并开通重症医务人员救治绿色通道,实现医务人员上班、就诊两不误。对在疫情防控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医务人员给予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一系列有力的举措,实实在在缓解了员工的压力,增强了全院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凝聚了疫情防控的一线医疗力量。
文图:陈默
编辑:刘欣茹 刘立夏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