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指引方向,科技引领发展。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是解除患者的痛苦,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近年来,四川省肿瘤医院的医务人员扛党建大旗、谋科技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服务患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建+医疗 提升群众幸福感
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取决于群众的满意度。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医院党委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到“让患者满意”上,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医院党委以学科人才建设为重点,挖掘创造力,提升医院竞争力。
四川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易群
医院将院内学科分为优势、重点、发展、培育几个种类分级管理,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形成学科集群。目前,医院肿瘤科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建设的省医学重点学科从2000年的1个增加到2020年的14个,包括放射肿瘤科、头颈肿瘤外科、妇科肿瘤科等12个甲级重点学科。其中,放射肿瘤科建设了该院首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医院临床、医技和基础研究全覆盖。
医院党委书记易群介绍,为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党委牵头开展“领航计划”,通过“川肿云课堂”进行思想和业务学习。在线上会议系统中,医院邀请国内临床、管理、党建等各领域专家通过视频讲党课、学业务。职工们在这样的机制下,掀起思想学习和业务研究的热潮。
全院职工坚持“党建先行”理念,抓党建强业务、抓党建优服务、抓党建惠民生。通过党建引领,医院在科研项目突破、医疗队伍建设上做深走实,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最终让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该院外科中心副主任、妇科肿瘤科中心主任张国楠深知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他21岁来到医院,已经努力工作了37年,造福了很多患者及家属。作为一名医生,张国楠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他非常重视做好科室党建工作。他说:“实事求是既是党的作风,也是医者的作风。医生要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在看检查报告之外,还要感受患者的真实情况。”
科技赋能 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稳定、清晰、灵活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优势。”近日,四川省肿瘤医院外科大楼广场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健康中国行”科普患教活动吸引了不少患者和家属的关注。大家驻足旁听,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医疗健康知识,以及先进的治疗方案。
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
据院长林桐榆介绍,当前全国各行业的智能化风起云涌,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尖端技术及产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方式。自2021年7月开展机器人手术至今,该院已完成500余例高难度的达芬奇机器人肿瘤手术,手术开展量居国内前列。这项技术让患者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收益——精准微创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医生一边观察显示器里的情况,一边通过机械臂控制器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微操手术。“显示器有10倍放大功能,能够清晰显示创口附近的情况;机械臂可以旋转540度,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使解剖部位更精准。”医院业务副院长廖洪对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演示时说,“这样,外科医生操作起来就更加精细,腹损伤就更小,从而保护更多的重要神经血管。”
医院管理者为“达芬奇科普大使”颁发证书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战绩仅仅是该院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医院早在2018年就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库。医院数字化手术室、肿瘤生物样本库、术中放疗系统、赛博刀放射外科治疗系统、核磁加速器等先进医疗、科研设备相继投用,成功开展全国首批、西南地区首例CART-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细胞免疫治疗。在该院天府院区,西南地区首台质子治疗系统也在建设当中。各项领先肿瘤诊疗技术的陆续开展,让医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激发人才活力 筑牢创新基石
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是医院的核心实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设备很先进,但医生才是手术工作的灵魂。人,才是决定因素。”易群表示。
医院坚持“强服务、重培养、抓引进”的方针,重视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特别是在出国进修、职称晋升、专家推荐等方面充分给予政策,改革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知名专家。
面对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哪里?易群语气笃定:“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一直是医院党政班子的共识,包括医疗技术、科研攻关、管理模式等都需要创新。这些创新的基础来自临床和管理实践,我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激发创新、解决问题。”
即将竣工投用的四川省肿瘤医院天府院区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医院的第一个“抓手”是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的诊疗模式。“对一个肿瘤患者,不进行多学科诊疗,就容易单一治疗,甚至让治疗走偏。”林桐榆谈道,肿瘤的个体化因素非常强,通过多学科团队来制订诊疗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医院的第二个“抓手”则是创新“医防融合新模式”。“科研和理论是顶层、治病是中层、防病是底层,防、治、研相结合,形成梯队。”林桐榆说,为此,医院通过肿瘤专科联盟形式,促进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带动区县医院肿瘤诊疗服务能力提升,建立起全省癌症大数据监测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起覆盖全国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精准“云放疗”平台。同时,医院新建四川省肿瘤研究所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建设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电子科技大学肿瘤医工研究院、成都中医院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建成容纳500万份标本的肿瘤生物样本库。通过致力于提升“防、治、研”三方面能力,医院推动癌症防控工作向防、筛、治、管、研的全周期服务延伸。
医院医护人员在党的领导下,正不断探索更多的新技术应用,造福广大患者。
文图:古昌伟 刘海天 李岳冰
编辑:刘立夏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