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倩
我国是一个外环境普遍缺碘的国家,83.6%的乡镇水碘含量低于10微克/升,处于碘缺乏状态。我国多数地区曾深受碘缺乏病危害。自1994年采取以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碘缺乏病措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2799个碘缺乏病县均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
面对“天生”缺碘的威胁,如何巩固这来之不易的防治成果?近日,记者沿着科学补碘的历史轨迹,从云南省的具体实践追溯和展望我国与碘缺乏危害的对抗之路。
寻找补碘“最优解”
历经90多年风雨的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一平浪盐矿,即将闭矿。它深居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一平浪镇,鲜为人知的是,我国为防治碘缺乏病进行食盐加碘的第一次尝试即由此开启。
“云南省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环境普遍缺碘。”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科科长王安伟解释,自然环境缺碘导致人体碘营养不良而诱发的一组危害性疾病就是碘缺乏病,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以及碘缺乏造成的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
王安伟介绍,根据有关碘缺乏病流行资料,1940—1942年,专家姚寻源、姚永政在云南省37个县首次开展碘缺乏病规模性调查工作。结果显示,甲肿率平均为15.4%,病情严重地区高达84.0%。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项调查发现,有的村寨地方性克汀病患病率高达3.5%。
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高级业务经理刘烨介绍,深受碘缺乏病威胁的云南省较早地开启了消除碘缺乏危害的探索之路,开创了中国盐业史上加碘盐生产的先河。1945年,滇西企业局,也就是一平浪盐矿的前身,开始规模化生产加碘食盐。
然而,食盐加碘的首次尝试并没有收获预想的效果。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云南省内碘缺乏病仍广泛存在。
“1979年是消除碘缺乏危害历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全国范围内开展食盐加碘工作的号角正式吹响。”全国盐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总监荀春介绍,那年,国务院印发《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暂行办法》。而到了1994年,该工作又被提上新高度,国务院颁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确定了实施普遍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改善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策略。
在探索食盐加碘的路上,有一个问题永远在追求最优解,即食盐中要加多少碘才能满足人群的碘营养需求?
荀春介绍,在1979年之前,各地加碘量没有统一标准,大多参考外国数值。《暂行办法》规定,食盐加碘的比例以五万分之一至二万分之一为宜。之后的1994年、1997年、2000年,我国对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分别进行了调整。
“最近一次调整是在2011年,食盐加碘从全国统一标准转向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原则。”荀春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明确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在20毫克/公斤、25毫克/公斤和30毫克/公斤之中,根据当地人群碘营养水平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碘含量平均水平,碘盐中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为所确定的加碘水平上下浮动30%。
“碘并不是补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力求达到最适宜的水平。”王安伟说,通过前期调查研究和碘营养水平监测,云南省在2011年将食盐加碘量调整为25毫克/公斤。
持续完善监测与防治
实践证明,我国采取以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卓越成效。从2010年至今,我国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很少见到患‘大脖子病’的人了。”王安伟列出了一组数据:1995—2014年,云南省开展的7次碘缺乏病病情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儿童甲状腺肿大发病率从18.4%降至2.1%。近20年来,全省无新发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病例。
如今,王安伟和他的同事依然在忙碌着,他们要组织全省坚持做好碘缺乏病监测、评价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防止碘缺乏危害卷土重来。
每到4月,地方病防治机构及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就会一起走村入户,聊聊饮食,看看盐罐,谈谈科学补碘知识。他们每年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每个县随机抽选5个乡镇,抽取200名8至10岁的学生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检测尿碘和盐碘水平;抽取100名孕妇,检测尿碘和盐碘水平等。
“判断一个县是否消除碘缺乏危害要看2个基本指标和3个辅助指标。”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副主任医师张海涛介绍,基本指标为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有无新发地方性克汀病例,辅助指标为儿童尿碘中位数、孕妇尿碘中位数、合格碘盐覆盖率。
“每年工作看似重复,但是总能发现新问题,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苗头就要深入各个环节进行追踪调查。”王安伟说,从全省整体来看,孕妇尿碘中位数大于150微克/升,处于适宜水平;但从县级水平看,部分县的孕妇尿碘中位数处于100~150微克/升,存在碘缺乏风险。为此,他们加强健康宣教,建议孕妇等重点人群在食用碘盐的同时适当食用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目前,国家层面也正在开展食用盐碘含量标准修订工作,标准中将关注孕妇补碘问题。
云南省目前有Ⅱ度及以上甲状腺肿大患者858名、历史地方性克汀病患者6名。张海涛介绍,对于现存的碘缺乏病患者,云南省有着严格的管理机制: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坚持每年进行一次随访和健康体检,关注患者动态。
在国家要求和自身实践推动下,云南省碘缺乏病监测体系的监测覆盖面和主要内容都在逐渐完善和扩展。“由最初仅有几个调查点的哨点监测,发展到目前覆盖全省所有县的县级碘营养监测。监测对象从单纯监测儿童,发展为监测儿童和孕妇等重点人群。监测主要内容从以碘缺乏病病情监测为主,逐渐发展为涵盖碘缺乏病病情、人群碘营养水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较全面的监测体系。”张海涛介绍。
谈到碘缺乏病消除后的持续巩固工作,王安伟表示,食盐加碘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自然环境缺碘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云南省所有乡镇水碘中位数均低于10微克/升,自然环境仍然处于普遍碘缺乏状态。”王安伟说。
近期由国家疾控局等部门发布的《全国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年底,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全国所有县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人群碘营养总体保持适宜水平的目标。“云南省正在开展人群血碘、甲状腺功能等调查研究,以期建立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为开展个体精准化、个性化的科学补碘提供参考依据。”王安伟表示,云南省将进一步巩固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现症患者管理、监测评价、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