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2018—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实施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通过三年攻坚行动,我国保持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饮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控制包虫病流行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
多数地方病一旦防治措施减弱或撤除,疾病就将卷土重来,须长期巩固、维持,方可从源头防控其危害。日前,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7个具体目标。近日,本报记者分赴湖北、四川、西藏、云南、山西等省份,实地探访血吸虫病、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进展。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系列报道。
□ 本报记者 张磊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欣闻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写下的诗句。2023年6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印发《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提出力争到2028年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消除标准。这不仅要提前两年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更意味着在华夏大地肆虐千余年的血吸虫病自此将进入消除状态。
当前,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情况如何?未来5年“最后一公里”该怎么走?目标达成后,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还面临哪些挑战?记者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以此为样本管窥全国血防工作的发展变化。
“一年四季都闲不住”
三伏天的江汉平原,闷热而潮湿。天刚蒙蒙亮,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疾控中心的血防人员就带着检测设备来到熊河镇。他们分成5个小组,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抽血、取粪便样本。“检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血吸虫感染者,这也是夏季血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江陵县疾控中心主任胡合华说,“白天村民要下地务农,为了不耽误他们干活,我们都是一清早就来现场,取样后再回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
“一年四季都闲不住,已经习惯了。”从事血防工作27年的胡合华笑着说,基层血防工作可用6个字来概括——查、灭、防、治、管、教。
据介绍,根据季节特点,防治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血吸虫虫卵污染水源,在钉螺内发育为尾蚴;人接触疫水时,尾蚴刺破皮肤进入人体。春季,血防人员要到荒坡和沟渠查螺、灭螺;夏、秋季则是查病治病,尽早发现感染者,同时排查风险隐患,避免汛期急性血吸虫感染的发生;冬季则结合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血防灭螺。“主要是对有螺环境的沟渠进行疏挖扩洗,进行药物喷洒灭螺,来达到治理的目的。而健康教育宣传和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则是常年持续开展。”胡合华说。
血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全国血防看两湖,两湖血防看四湖,四湖血防看江陵。”两湖是指湖北、湖南;四湖是指江汉平原的长湖、洪湖、白鹭湖和三湖,这一区域江滩芦苇丛生,沟渠纵横,曾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江陵曾是全省乃至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重疫区之一。”胡合华坦言,该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2004年以前,全县阳性钉螺面积、急慢性血吸虫病人、在册晚期血吸虫病人等指标都高居湖北省前几位。
“以机代牛”的背后
为了送走瘟神,江陵血防人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令胡合华印象很深的是,为解决人群和家畜重复感染问题,我国在2004年提出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新策略。该策略通过采取“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家畜圈养等关键技术措施,辅以查灭螺、查治病和健康教育等常规措施,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目标。该策略在全国推广应用后,取得了巨大成效,极大推进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程。
根据上述部署,江陵进行了具体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站在江陵县熊河镇民主村的村口,胡合华指着长约10公里的灌溉渠向记者介绍:“以前,沟渠没有硬化,耕牛可以到沟渠饮水,农民也在沟渠里洗衣等。钉螺到处都是,血吸虫随之泛滥。现在沟渠硬化了,也没耕牛了,农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洗衣机,不会到沟渠劳作,大大降低了感染概率。”
在推行“以机代牛”、无牛区建设的过程中,卖牛所得归农民所有且政府奖励1200元,买农机还有补贴。双重补贴加上可避免血吸虫病危害,当地农民很支持这一做法。目前,该县已全部实现“以机代牛”。随着措施的落实到位,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稳步下降。2008年,江陵县达到疫情控制标准;2013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7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当前,正在加快推进全县血吸虫病消除达标进程。
“说到底还是国家强盛,经济发展的结果。”胡合华说,“以机代牛”离不开地方乃至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没有强大经济支撑是很难实现的”。
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上午10时,江陵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全国人大代表、江陵县疾控中心国家血防基地办主任李霞和几位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对早上收集的粪便样本进行检测。
实验室由两间相通的房间组成,一间淘洗粪便,一间孵化检测。李霞说,结合江陵实际,每年7—9月给全县198个村排序,每天收集100~260人的粪便进行检测。如果粪便检测呈阳性,病人就要住院治疗。全县所有血吸虫病人都要建立档案,一人一档。
“江陵县现处于传播阻断阶段,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力争2025年全县8个乡镇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2027年全县全域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胡合华表示,“如期实现目标,我们信心很足。”
一组数据给予了胡合华底气——与2004年相比,江陵县人群血检阳性病人数已由20237人降至367人;粪检阳性病人数由844人降至零;晚期血吸虫病人数由1261人降至399人;血吸虫病牛数由916头降至零;耕牛全部彻底淘汰,肉牛羊全部实行四季圈养管控;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为零;全县已连续10年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的病人病畜,连续11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连续12年未有急感病例及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报告。
防控向精准化转变
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如期实现目标,接下来的路,走起来并不轻松。就在记者赴江陵县采访的前几天,湖北省召开了全省血防工作会议。“主要内容就是商讨未来5年实现目标的路该怎么走。”从事血防工作近30年的湖北省疾控中心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刘建兵说。
在刘建兵看来,随着防治进程加速推进,血吸虫病防控正在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走好最后一公里,除了要按照《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提出的消除血吸虫病“六大行动”(传染源控制行动、综合控制钉螺行动、病人救治管理行动等),还须特别强调利用好科技发展成果,以及精准监测和干预。监测与控制钉螺是降低血吸虫感染风险、消除血吸虫病的治本措施。不过,钉螺繁衍能力极强,且容易随漂浮物、水产品散播。如果仅仅采取传统的大面积药物灭螺的方式,不仅效果不好,同时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此外,由于钉螺只有米粒大小,肉眼难以辨识,且滋生的野外环境十分复杂,在野外开展钉螺调查、查灭螺等工作时,工作强度很大,工作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
刘建兵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湖北省开展了中间宿主钉螺智能识别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等新技术,重点研发了AI钉螺检测手机智能应用软件(AI智能识螺),其中包括AI智能钉螺辨别系统(智能辨螺)、AI智能钉螺查找系统(智能找螺)、AI智能钉螺测量系统(智能测螺)。
“以前,查螺纯靠肉眼。螺很小,而且颜色和土壤很接近,人蹲得时间长了,腰疼腿疼眼花。现在使用AI,只需数秒钟就能找到钉螺。”刘建兵说。
切忌财神跟着瘟神走
“监测方面,也在不断智能化、精准化。”胡合华告诉记者,该县引进了血防智能哨卡监测预警系统,在重疫区实现了全区域、全天候精准防控,替代了成本高、效率低的人工哨卡。
“血防智能预警监测系统有4种功能:视频全方位监测,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宣传,雷达预警提示,实时对讲劝阻。”胡合华说,该系统可实时监控哨点有螺环境的人畜活动情况。江陵县疾控中心是湖北省首个引进该系统的县级血防专业机构。该县主要有螺水系西干渠流域重点环境安装了8台血防智能哨卡。工作人员可在风险监测预警控制室内,对所有室外哨卡点开展实时监测。
“目前,全国452个流行县中75%的流行县已达消除标准,排除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影响,持续加大防治力度,于2028年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的目标还是很有希望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说。
达成目标后,如何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呢?在周晓农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极具挑战的问题,“传统上,存在财神跟着瘟神走的情况。在达到消除目标后,决不能松劲,否则不排除有疫情回潮的可能”。
周晓农认为,应以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为契机,加强医防融合,明确疫区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血吸虫病防治职责,理顺管理机制,积极构建新型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保持基层防治队伍相对稳定;同时,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防治能力。
“消除血吸虫病的关键还是要依靠防治技术的突破。”周晓农说,要摒弃传统的“重防治、轻科研”的思想,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力度,针对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研究,加速研发新型血吸虫病监控技术和方法,争取在钉螺调查、血吸虫病诊断、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从而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