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高艳坤)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研究所副所长陈威巍认为,目前我国医疗废物资源化利用存在分类标准粗放、维度单一,技术装备不发达,再生利用率低等多重瓶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围绕推进医疗废物资源化利用提出建议。
完善医疗废物精细分类标准。现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主要以医学风险为分类维度,忽略了材料成分以及可回收性。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抽样检测显示,医疗废物中可回收材质占比达68.5%。陈威巍建议,在现行目录中增设“材质-用途”二级分类代码,并出台配套技术指南与操作规范。同时,明确再生企业的准入标准,形成从分类到回收的管理闭环。
规范医疗废物就地减量化与资源化。目前,医疗废物处置主要采取集中处置模式。然而,在边远地区、小型医疗机构以及应急情况下,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面临运送困难、环境风险高和资源浪费大等问题,偏远地区还存在运输泄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式就地处置技术成为重要补充。目前,能将医疗废物转变为生活垃圾并实现无害化与减量化的移动处置装备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形成规模。陈威巍建议,制定完善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理设施设备制造和使用标准,制定回收利用规范,提高就地处置的资源化率。
科技赋能就地处置。目前,广泛使用的就地处置设备普遍存在处理能力不足、资源化水平低,以及二次污染风险高等问题。陈威巍建议,进一步鼓励研究低碳处理技术,积极推进智能化设备升级。在小型医疗场景优先布置处理车,同时建立区域协同调度中心,提升偏远地区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