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补助标准人均增加160元,当其惠及14亿多参保人时,是一笔巨额支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大红包。
生活水平在提高,健康意识在增强,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的背景下,多元化、多层次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在释放,公众盼望能得到更多保障,来减轻自身的经济压力。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就呼吁把安宁疗护等服务纳入基本医保。基本医保重在“保基本”,今后,多元化、多层次卫生健康保障需求仅抱基本医保这“一条大腿”,显然行不通。这就有必要拓宽保障渠道,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是其中一个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2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但迄今为止,我国较为成熟、公众认可度高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可谓凤毛麟角。
近几年,陆续有一些地方推出“惠民保”,它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健康保险,多是由地方政府推出,或者由地方政府背书,其对象也仅限于基本医保参保人。但这种探索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仅在现有条件下尽力提高保障能力,也为商业健康保险的未来探路。
业内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商业健康保险要想取得实质性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原始驱动力,更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既让保险企业看到大卫生大健康领域的大蛋糕,让其心里有冲动;也要释放相关政策红利,让其心里有底气;同时更要规范引导,避免其一味逐利而跑偏。
挖掘商业健康保险的潜力,需要政府和市场相向而行。只有政企良性互动,才能更精准地找到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同频共振点,为民生提供更大保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