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宁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发声,呼吁进一步落实办医责任,帮公立医疗机构添活力、增动力。这些呼声说出了公立医疗机构管理者的心声,也反映出公立医疗机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需求。
这几年,受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少医疗机构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7月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通报显示,2020年,全国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约四成二级公立医院出现亏损情况。
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公立医疗机构诊疗秩序也逐渐回归正常轨道。各地各级医疗机构正通过全力挖潜,向改革创新、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在医疗机构努力“自身造血”的同时,“外部输血”也不该落下。
不同医疗机构的“自身造血”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不排除基本没有“自身造血”能力。一些县市级医疗机构,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要在短时间内凭一己之力恢复元气,所承受的压力不小。这些医疗机构,需要更多的“外部输血”。落实各地各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是关键所在。
从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传来一个好消息。3月5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强县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带动县域医共体和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这向各级地方政府释放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信号。
为公立医疗机构添活力、增动力,需要靶向瞄准、精准浇灌。各级地方政府不妨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问需于院”,在“外部输血”时把人财物都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