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引育并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如何以学科建设为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3月6日,由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两会精英汇”,以“构建新格局,赋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为主题,邀请卫生健康领域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线上相聚,交流心得体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 于金明以人为本 引育人才人才和学科建设推动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山东省肿瘤医院年收入已经接近40亿元,年门诊量达到40万人次。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由此可见,人才是发展的基础。
人才团队建设有三个要素:一是要有宏大科学的愿景目标,设置科学的参照物;二是要有完善和科学的策略措施;三是要有革命﹢拼命的精神和激情。
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以人为本引进培养人才,科学发现和使用人才。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增加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2020、2021、2022年,山东省肿瘤医院人均绩效分别增长41%、44%、50%。医院为职工提供了优惠午餐、免费停车、免费洗车、免费干洗衣服、免费理发、免费咖啡等福利。
医院援鄂的30多个同志有不少是合同制临时工,完成任务后,医院将他们全部转为正式职工待遇,目的就是要弘扬这种奉献精神。
每个医院都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要创建优势的学科平台,好的学科平台需要十年磨一剑,学科发展要从高地到高原再到高峰。
要坚持创新引领驱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第一动力。医院要生存和发展,诊疗水平是根本。但不唯论文、不唯科研,不是不要论文不要科研。我们现在的创新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创新思维、创新业绩,才能不断赢得新的机遇,获得新的发展,更好地为临床解决问题,更好地服务患者。
人才和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 葛明华
划重点 解决人才难题
浙江省人民医院是一家相对年轻的医疗机构。在30多年的建院历史中,我们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及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作为一家非知名大学附属医院,我们在学科和人才建设方面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为了加快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保障学科建设发展,我院主要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第一,以学科综合实力基础、学科带头人综合能力及学科区域竞争力等为要点,遴选医院重点学科,给予平台、经费、团队建设等全方位倾斜支持。
第二,主动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全力拓展硕士博士生源,助力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
第三,围绕医院学科发展需求,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加大专职科研人员招录力度,对临床科研进行全面改革,为重点学科配备专职科研人员。
第四,高标准遴选年轻才俊,指导其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提供平台和经费,支持其赴国内外进修、深造,着力打造一支综合实力强劲的后备学科带头人队伍。
第五,高度重视临床型专家队伍建设,全面改革绩效方案,向开展疑难杂症技术、国内外创新技术、四级手术的医师及团队倾斜。同时,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政策,激发临床医师立足临床、专注临床干事创业的激情。
第六,彰显大型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担当,积极帮扶基层医院,尤其注重基层医院临床骨干和管理人才培养,采用轮训和短、中、长期进修等方式,实现“输血”“造血”并进。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吕国悦打破传统模式 应用“特区思维”
当前,包括医疗领域在内,我国各行各业正在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目标和任务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即人才和学科建设。
作为大型公立医院,怎样才能通过一系列措施打好人才基础?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实践为例: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党管人才,以人才为杠杆,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吉大一院打破固有用人模式,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实行预留院轮转考核淘汰机制。医院将岗位分为A、B岗,A岗主要面向具有良好科研基础的博士研究生,B岗面向具有出色实践技能的硕士研究生。实施该举措后,吉大一院今年A岗68名新入职人员中,有30%来自全国各地知名医学院校。通过对比,医院更加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短板。
为了留住人才,吉大一院在平台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例如,建立“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杰青培养、高层次人才聘任、青年基金项目等为人才提供服务和保障。
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说,学科实力都是立院之本。吉大一院通过一系列实践加强学科建设。
首先,从亚专业建设、科教成果、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6个维度的客观指标抓取近4年科室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及学科评估反馈,为医院未来重点学科建设的方向奠定基调。
其次,应用“特区思维”,建立学术特区、学科特区,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全面发展。其中,学科特区侧重临床,分为高峰、高原、潜力和培育4个层次,在技术突破、临床成果、国家奖项等方面分别制定不同目标,给予不同力度的支持。学术特区侧重基础研究,首批遴选器官移植、脑血管疾病、肿瘤、感染4大研究方向,设立临床和科研双带头人,给予人财物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最后,推进学科整合,组建器官移植中心、普外中心、神经专科医院、骨科中心、妇产中心等多个专业化临床研究中心,将科教研指标落实到每个中心和科室的医疗服务中。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总院长 邢念增区域医疗中心带动人才学科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保障民生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重要举措。2022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正式挂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将中心发展定位为拥有国际化品牌的国内一流创新型国家区域肿瘤医疗中心。
在建设思路上,中心沿着三条主线,即学术学科、运营管理、社会服务,做好五个提升,即医疗水平提升、科研教学水平提升、人才梯队水平提升、医院文化品牌和信息服务能力水平提升。为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医院制定了“135”发展战略。首先,对医院管理部门进行调整,使管理机制更加顺畅,管理人员更加年轻化。同时,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对业务科室进行调整,打破十几年来的固有格局,所有业务科室干部全部竞聘上岗,为有能力的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经过竞聘,共有164名业务科室干部走上领导岗位。除了盘活医院既有人才队伍外,医院还陆续从外院引进优秀学科带头人,通过这些举措,为医院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借助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医科院肿瘤医院也选派了部分兼具业务和管理能力的专家、干部,前往山西医院担任科室主任,任期一般为1~2年。通过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两种方式相结合,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向前奋进的动力。
虽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只开展了一年时间,但在这一年中,我们沿着既定的发展战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借力区域医疗中心政策与医科院肿瘤医院优势,逐步将当地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带上更高的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乔杰推动学科融合 激发创新活力大学附属医院可以把科技、教育、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新征程上赋能学科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新医科发展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交叉学科对于优化学科体系和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要,医学部要利用所属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深入推进学科交叉创新。
对标国际,在医学领域,我们的学术影响力仍然不足,缺大师、缺领军人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和医院整体学科布局要有深入的思考。怎样以人为本,激活人才的学科建设主体活力,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怎么做优、做强、做精、做特,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点。
我们既要为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也要为人才打造学科交叉的环境,同时,还要为人才发展改革人事制度,全链条构筑医学创新人才新高地,全面推进新医科的高质量发展。以人才为抓手,以学科为牵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把战略科学家和博士后青年人才队伍结合在一起,通过创新研究院这个平台统筹整合资源,培养人才,握指成拳,激发创新活力。如何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同样需要探索。未来,北大医学部将和国内同道一起搭建学科交叉成果的展示和合作需求交流的平台,把医院、高校、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有2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也有高质量发展的学科群。医院人才引进要结合北大医学整体的发展、学科的联动等因素,给年轻人更多机会,让中青年挑大梁,优势攻关团队能出成果,提高高峰学科的声誉。用政策的指挥棒、评估的指挥棒去引领学科建设。
过去,我们对管理人才重视不够,尤其是中层干部,比如医务处、科研处、教育处、总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的人才培养都非常关键,这些部门是医院运营和管理的中枢机构,对于医院来说非常重要。如何促进管理人才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医院运营和管理水平,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人才与学科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话题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话题。
对于人才队伍建设来说,一方面,要重视引进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应抓住人才引进窗口期,大力吸引国外优秀医学人才回国发展,同时,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引进国内强势学科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及人才梯队建设,尤其要注重培养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才,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发展机会。医院要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成为培育人才的“沃土”。对于临床医学来说,能够兼具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才不多,大多数人才要根据他们的天赋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医疗型、科研型、教学型、管理型特色人才。
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建院只有29年,但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位居A﹢﹢行列,其中,学科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我们的学科建设经验来看,一是要错位发展,相较于拥有传统强势学科的老牌医院,要善于培育和发展亚专科进行错位发展;二是要发挥新型学科作用,以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引领,发展新型学科,才能真正让学科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保障百姓健康发挥作用;三是要充分利用大学附属医院的多学科优势进行交叉融合,以此来促进学科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促进新型学科形成。医院要高质量发展,必须拥有强势学科,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科的发展。而医院管理者则要立足医院定位,作出正确的学科发展规划,才能够让医院发展更加可持续。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院长 赵家军全方位嵌入医院改革发展全局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公立医院的发展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实现健康中国的宏大目标去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山东省立医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工作嵌入医院改革发展全局,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聚焦全省医疗健康产业布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人才建设和学科发展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建议在政策和资金上为医院提供更多支持。山东省立医院实施了职称“双自主”评价,不仅能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同时,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对于推动学科建设也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综合医院要重点提升急难危重症救治能力。目前,急诊、重症、超声、病理等学科的人才仍然紧缺。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山东省立医院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灵活方式,在晋升标准和通道上给予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更多的机会。
公立医院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慢病的管理、群众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扬长补短,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对重点引进的人才给予特殊政策。通过全国多中心的合作,制定行业标准、指南和专家共识,共同提高站位,为人才营造宽松、团结、和谐的环境,共同提高医院整体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刘云分层分类搭建人才及学科建设体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一家医院要拥有核心竞争力,人才和学科是最重要的。从政府层面来说,要为医疗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保障,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经费的支撑,更多是政策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帮助公立医院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进。
人才培养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为医院引进人才提供更好的土壤。在积极探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医院在“送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非常多探索。但对于引进人才来说,医院文化氛围、工作环境等更为重要,医院要协调好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的关系。此外,还要加大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来衡量。
二是医院要搭建好的临床研究平台,并处理好专家、团队和临床研究平台之间的关系,实现人才与平台的互补支撑;医院要完善平台搭建和产出效果评估体系,关注使用成本及质量控制。公立医院有义务有责任引领、推动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加大临床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创新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加大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力度。
三是分层分类进行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人才和学科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要集中资源发展优势学科,孵化潜力学科,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到学科和人才发展上。将临床服务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进行分层分类评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为学科和个人发展提供个性化支撑,为医院的发展发挥最大效能。
本报记者 张昊华 连漪 魏婉笛 张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