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常房 本报记者 张磊
“医学队列研究是目前公认的慢性病研究首选设计,但是一个队列建立起来很困难,想要出成果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特别需要国家关注和投入。”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视频采访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吴楠说,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明显,疾病谱复杂,开展队列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型举国体制可以实现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医疗和社会力量,统筹实施大型队列研究,产生集群效应。
比如,北京大学在河南省安阳市建立食管癌自然人群干预队列20年来,建立了50万人份以上的综合生物样本和流行病学资源库,累计检出消化道癌600余例(早癌约占70%),可节约医保费用1500余万元;创立的食管癌筛查新方法可提高癌症检出率2~3倍。
吴楠指出,大型队列的建立与维护耗时长,内容繁多,工作量大。因而,人财物的连续投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研究人群的配合度,以及多学科、多中心的合作,都是队列研究得以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的基础。
吴楠表示,目前,我国对已存续10~20年大型队列的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仍有欠缺,参与人员稳定性不足。大型队列需要大量经费作为基本运营支出,但目前其运行维护多数需要课题组不断以科研立项的方式获得科研经费加以支撑,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队列研究成果多限于科研论文发表,政策转化能力和健康促进能力仍需加强。
吴楠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发展前景良好的综合及专病典型队列,推出一套符合我国重大慢病提升需求的重点队列评估、支撑、转化、进入与退出机制,在国际医学科研与健康保障领域树立中国标杆。“在队列研究中,医院要鼓励和支持医生参与进去,与科研人员一起研究探索,共同提高慢病治疗效果。”吴楠说。
采访中,吴楠特别提了另外一个关注点——城乡居民健康体检。“体检机构与医院相对独立运行,很多种疾病还要在医疗机构再次检查,造成资源浪费,过度检查现象常有发生。”吴楠表示,市场上各类体检机构众多,水平参差不齐,检查手段、设备、内容不尽相同,质控标准在执行层面不够统一,个别省份还未成立省级健康体检管理质控中心。另外,体检后各项指标解读与分析,也是目前一个弱项,高度依赖于主检医师的个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缺乏统一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机构诊断和体检机构异常结果追踪都存在诸多堵点。
“可以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全链条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医联体资源,探索将健康体检机构纳入医联体,加强体检机构筛查与医院疾病诊治的衔接。”吴楠说,以此可以建立健康体检初筛异常者向医疗机构转诊的便捷通道。同时,建立、完善体检筛查数据平台,推动体检筛查数据与后续相关医院对接,最终建设各省市乃至全国的健康管理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