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科技处高级技术经理人 许腾飞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也离不开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具体到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应聚焦行业特色,遵从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差异,形成生产要素配置的创新性方案。药械产品的消费者主要为患者及其家属,该群体正是需要政府通过调配资源加以保护的对象,这就导致该领域的产品、政策及民事法律关系呈现出与一般消费品市场不同的行业特征。
在诸多特征中,最为典型的是公益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主体的生存逻辑要以公益性为导向,即该领域难以提供医疗卫生“奢侈品”长期存在的客观条件,主要的价格策略为薄利多销。二是要由政府协调资源解决罕见病“小市场”与企业生存策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完善扶持罕见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三是逐步引导医疗端研发人员将“临床需求”和“产业需要”并重,在研发的概念阶段提前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整体考量,避免个体研发动机与产业生存实际情况脱节。
医疗机构有其特殊性
医疗机构、高校院所以及企业三者在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导致三种类型创新主体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上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能够带动的产业要素种类及范围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将企业、高校院所以及医疗机构的转化评价、激励与约束工作加以区分。
首先,与企业不同的是,医疗机构与高校院所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机构职能并不以商业化成果或技术的产出为主,其所拥有的创新成果只有在转移转化完成后才能体现出价值。由此,大多数公益机构的创新成果在形成之初缺乏聚焦产业盈利需求的内生动力,难以清楚阐述其市场定位及价值,为技术需求方筛选成果制造了难度。
其次,与高校院所不同的是,医疗机构既是产业上游的创新端,也是产业中游药械上市前的临床试验机构,更是产业下游的应用端,这种同时把握医药卫生产业上中下游的特性使得医疗机构形成了有别于高校院所的创新产业逻辑。医疗机构在统筹生物医药产业要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适合在推动本领域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医疗机构在与企业进行转化议价时通常更具有谈判优势,也会影响某些源于医疗机构的新技术转化价值评价的信效度。
最后,基于成果转化的医企不法利益输送行为,已逐渐成为医疗领域行风监管的工作重点,导致监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风险发现与评价要求。
从疾病治疗领域向健康促进领域转型,是探索破解医疗机构科技创新公益性难题的有益尝试。首先,对产品上市的监督管理从药械产品的强监管向普通消费品的弱监管转变,不仅能够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也缩短了产品上市的审批时间,加速创新技术落地。其次,企业可选择的价格策略更为多样,为高端奢侈品提供了生长土壤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各类产品的市场容量。再次,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场景应运而生,例如院内营养配方变为普通食品(非特医食品)走入千家万户,传统中药材和经典配方变为香薰系列产品提升居民生活体验,自动识别病灶的人工智能(AI)技术用于面部识别或自动驾驶系统等。
创新转化有前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创新主体更加主动地担负起原始创新的使命,而对于其他的创新主体要有适度的评价措施。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指标体系的56个指标中,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指标占2个,包括“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与“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其中仅“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入选国家监测指标。这与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诊疗服务的整体功能定位相一致。
医疗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具备的条件,不仅包括全国顶尖的临床诊疗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其自身更要有充足的场地空间以保障转化实践的开展。近几年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三级甲等医院中,约3%~5%的医院成果转化金额总和占当年全部三甲医院转化金额总和的70%以上。这3%~ 5%的医院主要为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排名靠前的头部医疗机构。
从整体上看,全国三甲医院的创新转化活力在逐年提升,且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上升空间。其中,头部三甲医院肩负着探索转化实践边界与示范引领的责任,大多数三级、二级医院及其他基层医院则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有侧重地学习头部医院的成熟发展路径,把握可控的转化实践边界,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
政策加持作保障
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要素配置创新性方案的形成上,北京市积极开展了实践探索。北京汇聚了全国优质的医疗资源,但大多数医疗机构历史悠久,院区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的城区,导致了临床诊疗服务需求与院区物理空间之间的矛盾,也限制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践空间。北京市政府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在京医疗机构提供了广阔物理空间、转化促进机制及政策制度保障。目前,已有多家在京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在原有院区之外建设了新院区,且周边可延续扩展的创新转化空间较为充足。北京市成果转化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建立的公立医疗机构作价入股路径,强化了医疗机构与产业端的连接性。
在建设规划方面,可以学习和参考国际上较为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不断思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有益路径。例如,在教育方面,可允许企业工程师兼任高校教授,要求工科学生在企业、校属医院积累实践学时并完成研修项目;在创新方面,综合性高校与校属医院内部可以自然形成紧密的医工交叉合作,工科院系与医学院系自然在单位内部开展科研合作,组建交叉团队,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同一创新主体,避免了创新早期的科研合作知识产权分配矛盾及知识产权分散导致的高决策成本问题;在促进产业转化方面,积极推动高校及校属医院成果在自身周边由近及远地衍生创业企业,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形成创新资源的汇聚形式,促进生物医药公司的不断发展,形成产业特色,带动本区域的产业升级与发展。
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已建成“三区一部”的整体布局,为医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转型发展提供了物理空间与契机。下一步,医院计划在“三区一部”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及北京市创新发展政策,围绕持续建设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北京市首家医疗机构概念验证平台、北京市示范性研究型病房等高质量创新转化平台等工作,试图构建以“西城院区——科技金融与数据流通中心、通州院区——概念验证与产业孵化中心、顺义院区——临空港口与国际转化中心”为支撑的区域化特色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此外,医院还计划在通州院区、顺义院区周边5公里半径范围内,打造“10分钟”交通可及的“实验室﹢加速器﹢孵化器”全链条培育有机体,综合搭建概念验证中心、临床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医学数智中心等产业化必需的配套孵化平台,以北京市成果转化试点项目为牵引,主动吸引区域内外的产业资源在院区周边聚集,培育一批具有核心产品的学科化初创企业,整体推动医院创新体系从“版块式”支撑向“序贯式”驱动的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