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44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饮食结构变化带来疾病负担新挑战","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2 13:32:43","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特约记者 衣晓峰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田懋一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国际期刊《JMIR公共卫生与监测》在线发表。研究人员依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1》相关数据,对1990—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的饮食风险与疾病负担进行了系统分析...
特约记者 衣晓峰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田懋一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国际期刊《JMIR公共卫生与监测》在线发表。研究人员依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1》相关数据,对1990—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的饮食风险与疾病负担进行了系统分析,全面揭示了饮食风险的主要来源、地区差异及30年来的演变趋势,为理解和应对饮食结构转型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了新证据。

高盐摄入危害最大水果全谷物食用不足

  研究结果证实,在不同饮食成分带来的疾病负担中,高盐危害首当其冲。无论在1990年还是2021年,高盐摄入始终位列饮食危险因素及疾病负担首位,是导致死亡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最主要诱因。水果摄入不足紧随其后,在所有饮食风险中长期排名第二,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导致的死亡关系密切,相关健康损失约占总负担的1/4。作为第三大饮食风险,全谷物摄入不足的现状同样突出,由其引起的疾病负担占比接近1/5,推测与居民饮食习惯转向精制米面、传统粗粮消费逐渐减少相关。

心血管病负担最重老年男性为高危人群

  研究显示,饮食危险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最为沉重。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受饮食风险所致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人数高达145万,占与饮食相关死亡的近八成。在人群分布上,性别与年龄差异明显。男性死亡率为124/10万人,几乎是女性(66/10万人)的两倍;而在不同年龄段中,80岁及以上人群的疾病负担最为突出,成为饮食风险的集中受害群体。

东部沿海问题较轻东北和西部隐患严重

  研究表明,我国饮食相关疾病负担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福建和澳门整体负担相对较轻,而东北和西部地区普遍居高不下。从风险构成来看,钠摄入量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东北地区尤为突出,主要因为当地居民偏好重口味的饮食;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红肉摄入的负担更为凸显,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肉类消费更为普遍。

  研究团队指出,这些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文化和食物可及性等多重因素密不可分,提示在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时应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

总体疾病趋势下降饮食失衡风险攀升

  过去30年,我国因饮食风险引起的总体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YLLs)持续走低。但与此同时,部分新型饮食风险的相关负担占比排名却快速上升:红肉消费排名从1990年的第15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7位;含糖饮料所致负担虽仍居末位,但DALYs上升近7倍,已成为年轻群体疾病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全谷物摄入负担持续增长,与居民偏好精制米面、减少粗杂粮摄入有直接关系。

  研究人员分析,以上变化表明,我国饮食风险正从“营养不足”转向“营养失衡”。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饮食多样化,过量盐、红肉摄入和含糖饮料的消费正上升为新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