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92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智慧赋能 基层选配药品更精准","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6-27 09:14:30","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本报记者 宁艳阳 打开重庆市璧山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联动管理系统,按照操作指令完成慢性病患者下转任务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可自动接收患者的诊疗信息和用药信息,并可据此提供精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药学服务。在璧山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内,智慧化辅助管理工具的上线运行,让患者的诊...
□本报记者 宁艳阳

  打开重庆市璧山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联动管理系统,按照操作指令完成慢性病患者下转任务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可自动接收患者的诊疗信息和用药信息,并可据此提供精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药学服务。在璧山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内,智慧化辅助管理工具的上线运行,让患者的诊疗服务更加系统连续,让基层选配药品更加精准,让医共体统一用药目录有了更多真实世界数据支撑。

发现问题 探索方案

  早在2019年,璧山区就启动了以医通、人通、财通为核心的医共体建设,为建立系统连续的分级诊疗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2023年,璧山区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形成了以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为牵头单位的2家紧密型医共体,开始了从“三通”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换。

  在璧山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鸣的印象中,自启动医共体建设以来,全区持续优化药品供应保障措施。该区建立区域药事管理平台,制定基层药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17个配套文件,将药学人员纳入“县聘乡用”改革,建设中心药房和审方中心等,持续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履行药品供应保障职责。

  “特别是针对医共体内长期存在的上下用药衔接不畅、基层药学服务能力不足等短板,璧山区主动作为,探索了多种改革办法。”周鸣介绍,一方面,璧山区按照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每年修订完善《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衔接统一清单》,努力改变“基层难以配备牵头医院药品”的状况,引导患者主动下沉基层。另一方面,璧山区持续强化基层药学人员和医生用药知识培训,试点建立社区药学服务工作室,定期安排牵头医院药师下沉驻点,努力提高基层用药咨询、药品管理等服务能力,确保药品供应保障“最后一公里”的质量与安全。

  基于前期良好的工作基础,2023年年底,璧山区被遴选为首批重庆市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学服务改革综合试点区县。“成为试点,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这意味着改革任务更重了,我们必须主动发现问题,同时探索解决方案。”周鸣告诉记者,璧山区根据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调研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后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和患者用药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基层选配药品主要以基层医生的用药习惯和历史用量为依据,尚未转变为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二是基层药学人员专业能力比较薄弱,药品选配方法比较简单,尚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

  找到症结之后,如何破解问题成为紧要之事。经过区域药事管理平台成员的多轮研讨,璧山区决定,以区人民医院为运行载体,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联动管理系统,以此为工具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精准选配药品机制。

主动服务 促进下沉

  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联动管理系统的建设任务后,璧山区人民医院第一时间组建了包括管理人员、临床药师、临床医生和信息工程师等在内的调研团队,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患者转诊、药品采购、库存管理、处方调配、用药指导等实际情况和堵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医院严格对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结合基层实际业务流程,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患者下转、患者管理、采购计划审核、药物管理、报告管理等。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和有效决策,系统同时设置了牵头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级用户权限。

  2024年8月,系统开发工作完成,同步接入璧山区人民医院及其管理的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璧山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区人民医院医共体总药师单雪峰牵头负责系统的研发工作,他向记者详细演示了系统的操作流程。

  首先,系统通过大模型筛选出病情稳定、适合下转到基层继续治疗的慢性病患者,生成建议下转列表。其次,牵头医院临床药师登录系统,评估下转列表中患者的下转风险。对于符合下转条件的,点击将患者信息推送至其居住辖区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然后,基层医务人员登录系统,对接收到的患者进行二次审核和一对一的电话联系。对于本机构能够治疗且患者本人愿意下转的,点击确认接收患者,并为其配备家庭医生;属于其他情况的,遵循患者意愿,为其推荐匹配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随着上述操作的成功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同步获取下转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信息、检查信息以及开药信息。同时,系统通过比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有的药品库存信息,自动计算生成适合该机构的药品采购计划建议。“慢性病患者一般都会合并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品。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暂时不适合实物储备的药品,系统也会提醒基层医务人员通过‘互联网﹢中心药房’、处方流转等方式,尽可能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配齐所需药品。”单雪峰说。

  为了让基层医务人员尽量无感对接系统、完善磨合系统功能属性,璧山区人民医院专门设置了为期3个月的系统静默运行期。在此期间,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利用系统成功筛选并下转了600余位患者。2024年12月,系统正式上线,推荐下转成为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的日常工作。据统计,目前系统平均每周成功下转10位患者。

  “当然,是否下转的选择权在患者手里。”单雪峰说,虽然医共体的医生和药师会积极介绍基层就诊的好处,但累计仍有50余人下转失败,除了信息登记错误外,患者因主观意愿拒绝到基层就诊开药的情况占绝大多数。

多方获益 静待升级

  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下转患者数量的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联动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记者了解到,璧山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内的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根据下转患者信息调整了慢性病用药目录和采购计划,《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衔接统一清单》内药品的使用率已由此前的60%左右提升到80%左右。

  璧山区青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科长邓华展示了具体数据。他介绍,从系统运行至今,中心共成功接收下转患者70余位。中心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药品采购计划建议,针对性地将慢性病用药目录从63种扩充到71种,其中,调增12种、调减4种。新的目录更适应患者的实际需求,降低了药品采购成本,提升了库存周转率,减少了过期浪费现象。与此同时,来自患者的反馈也让他觉得很开心:“好多患者都跟我们讲,不用来回跑医院了,方便得很。”

  系统的运行,除了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选配药品更加精准、患者就诊用药服务更加系统连续外,也切实为患者节省了费用。

  59岁的张大爷家住璧山区大兴镇,因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长期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盐酸吡格列酮片和瑞格列奈片。此前,张大爷家附近的大兴镇中心卫生院尚未配备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他每月都要到璧山区人民医院的便民门诊开药,医保报销后每月需要自费75元。2024年12月,张大爷通过系统下转至大兴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为他配齐了所有的药品。由于基层医保报销比例高于三级医院,张大爷现在每月只需自费30元。据璧山区人民医院初步统计,下转患者每人次自费药品支出减少了40余元,系统运行以来累计为患者节约了8万余元的费用支出。

  系统的运行效果确实亮眼,但仅框定于门诊患者、慢性病用药,是否有些局限?面对记者的提问,单雪峰介绍了下一步规划。第一,系统将从门诊患者逐步覆盖住院患者,实现更多患者科学、有序、合理的上下转诊。第二,系统将从慢性病用药逐步覆盖全病种用药,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衔接目录、医共体统一用药目录、互联网用药目录等全口径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运用。“我们已经在做相关的算法研究了,3个月之内应该会从单病种方面有所突破。2.0版的系统,将不仅能为基层选配药品提供依据,更能为医共体统一用药目录、监测评价用药数据、实现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撑。”单雪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