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34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打造护佑健康的“北斗三号”","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6-04 08:35:45","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邓国欢 提起核医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辐射”,却不知它是现代医学的“火眼金睛”。它能更早发现肿瘤,追踪治疗中肿瘤细胞的“溃败”轨迹,甚至能够为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功能状态“把脉问诊”。核医学正以“分子追踪术”推动医疗进入“看得更早、治得更准”的新时代。 ...
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邓国欢

  提起核医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辐射”,却不知它是现代医学的“火眼金睛”。它能更早发现肿瘤,追踪治疗中肿瘤细胞的“溃败”轨迹,甚至能够为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功能状态“把脉问诊”。核医学正以“分子追踪术”推动医疗进入“看得更早、治得更准”的新时代。


朱小华教授(右四)现场示教操作两米数字PET设备,指导患者摆放体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同济医院)核医学科作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集诊疗、教学、研发于一体。

  近年来,这支成员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年轻队伍,通过多学科协作、全程规范管理、创新研发,持续为患者提供精准、优质的医疗服务。从早期诊断到个性化精准诊疗,武汉同济医院核医学科正成为护佑患者健康的“北斗三号”。

组建精准诊疗
“联合战队”

  “当时设想的核医学科,应该设立病房开展各种治疗,拥有各种高精尖的成像设备帮助诊断疾病……”武汉同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朱小华教授回忆2009年自己刚刚成为这个“小众”学科带头人时,向医院提交的规划。此后,治疗病区相继建立,设备不断更新迭代,全景动态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Total-body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仪(PET/MR)、全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 CT)、回旋加速器……成为精准医疗的基石。

  如今,质子放射治疗作为先进、精准的放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武汉同济医院创新性地在质子治疗系统中配备了两米轴向视野、空间分辨率高、时间敏锐度强的Total-body PET/CT,实现了质子治疗的全程“4D精准追踪”。

  在质子治疗前,PET/CT能够精准定位肿瘤,力求治疗对正常组织“零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利用质子激发的少量核素,在数分钟的窗口期完成扫描,定位治疗靶区,确保治疗精准;在治疗后,精准识别肿瘤杀灭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精准治疗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更需要多学科协作。”朱小华说。依托武汉同济医院这一平台,核医学科与多个学科紧密合作,打造诊疗一体化的“联合战队”。

  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隐匿杀手”,传统确诊方法需要穿刺活检,不仅存在漏诊风险,还可能造成创伤、引发感染。核医学科与泌尿外科组成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通过靶向前列腺膜表面抗原(PSMA)的PET/MR检查,结合前列腺癌标志物检查,可精准筛选前列腺癌患者。

  这一创新技术将患者的诊疗周期从1个月缩短至1周内,医疗费用降低20%,同时避免了传统穿刺可能导致的组织粘连问题,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和性功能保留率显著提高。目前,该团队已成功筛选近200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免穿刺根治术。

  目前,核医学科已与肿瘤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等学科合作成立了15个MDT团队。利用特异性的显像剂,PET/CT或PET/ MR能够使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原形毕露”,为临床诊断、肿瘤分期及疗效监测提供有力保障;在胰腺移植术后评估中,其显像技术打破传统生化检测的局限,可直接分别评估移植胰腺和原位胰腺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为术后器官功能评估提供更精准的支持;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中,能够捕捉早期病变,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发出预警信号,争取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

  回首过往,核医学科团队比预期走得更远。

放射性药物治疗
全程管理

  放射性药物治疗是核医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其利用核素在病变部位释放射线,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016年,武汉同济医院在中法新城院区设立了核医学科独立病区,收治采用碘-131、锶-89等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在病房设立之初,核医学科就建立了以TNM分期(肿瘤分期的国际标准)和以危险分层为指导的甲状腺癌碘-131分层治疗路径,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泛认可。同时,核医学科与医技科室协作开通“绿色通道”,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应用PERMA模式(一种心理学模式)对患者进行从预约住院到出院后的心理健康管理和情绪建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为了精准、安全给药,核医学科病区创新构建了“5S”放射性药物全程规范管理模式,通过精准订购、规范保存、安全使用、全面监测、及时评价5个环节,实现了放射性药物治疗的系统化、精准化管理;同时,利用辐射监测网络,全天、实时监测患者体内辐射残留状态及环境水平,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个性化指导,为医患双方提供了保障。这套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每日生活垃圾辐射残留达标率及出院床单元辐射残留达标率均提升至98%。该管理模式在全国18个省份的医疗机构得到推广应用。

  2021年,武汉同济医院核医学科率先在湖北省开展镭-223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2023年底,医院光谷院区增设核医学科病区,用于接收镥177、锕-225等核素治疗患者。锶90敷贴治疗也为瘢痕疙瘩患者带来了福音。目前,医院核素治疗年服务患者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创新助推
学科建设

  科研是推动精准诊疗、持续创新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核医学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发表SCI学术论文90余篇,相关项目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传统影像检查难以捕捉疾病每个进展阶段的细微变化。实际上,病灶会产生代谢或者表达特异的标志物,在分子层面出现相应的变化。

  观察到这些变化,离不开显像剂。不同的显像剂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病灶示踪显像。长期以来,市面上可获得的PET显像剂仅有葡萄糖类显像剂,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通过攻坚克难,核医学科团队成功制备出20多种特异性显像剂,不仅拓宽了PET的应用范围,还为精准“瞄准”病灶提供了有力支持。

  比如,肿瘤具有空间上“内部不一致”(不同区域细胞多样),以及时间上“动态演变”(随病程或治疗改变)的特点。常规病理检测受到标本取样的限制,往往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对某一处肿瘤局部的检测,而PET显像具有无创、全身、动态展示的优势。

  以靶向PD-L1免疫相关显像剂为例,它可以通过无创的方式,帮助医生精准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免疫治疗,并指导医生选择适合患者的免疫治疗时机。

  2022年底,核医学科获批武汉市放射性诊疗药物研发应用及大动物PET成像中试平台项目。该平台可为创新药物走向临床应用把好“最后一道关卡”。

  “个性化应用不同的显像剂,根据临床盲点引进、优化、研发新的显像剂,这不仅仅是在做科研,更是在为患者寻找治疗的新希望。”朱小华表示,团队将继续深耕科研创新,推动精准医疗迈向更高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武汉同济医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