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058","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在“火”与“光”中淬炼硬核功夫","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21 08:17:08","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image/20250521081746_52625.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石洪成 1958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同位素实验室(后更名为核医学科)建立,成为我国核医学的起源地之一。科室首任主任赵慧扬教授编写的我国首部系统介绍核医学的专著《临床同位素学》于1964年出版,成为一代核医学人的教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石洪成

  1958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同位素实验室(后更名为核医学科)建立,成为我国核医学的起源地之一。科室首任主任赵慧扬教授编写的我国首部系统介绍核医学的专著《临床同位素学》于1964年出版,成为一代核医学人的教材。前辈种下的星星之火,经代代相传,成就了如今核医学蓬勃发展之势,其迸发的光芒,点亮了诊疗技术的革新之路与万千患者的生命之光。

石洪成教授(左二)指导年轻医生分析PET/CT病例。 (医院 供图)

  中山医院2015年扩建,核医学科从原有的不足1000平方米,扩增到5800余平方米,由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分子影像中心、单光子功能影像中心、核素靶向治疗中心、分子探针研发与生产中心(20兆电子伏特回旋加速器和配套设施)4个中心组成。核医学科用不同特性的显像剂,开展PET肿瘤显像、炎症显像、神经显像、心肌显像等,2024年PET检查患者3万余人次;开展常规单光子显像检查项目,2024年检查患者约2.3万人次;放射性核素病房2024年治疗患者500余人次。

  医院核医学科设备数量可观、类型多样,年服务患者数量位居全国核医学科前列。科室秉承“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丰富内涵。

产医协同融合创新

  笔者带领团队,将核医学科的质量管理内涵,从设备质控延伸到科室运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构建了“43-4”的核医学质量管理体系,即4度,服务有温度、诊疗有精度、专业有高度、响应有速度;3优,每个岗位质量最优、岗位间配合最优、整体运行效能最优;4佳,诊断结果最佳、设备使用效能最佳、影像信息资源最佳、运行成本最佳。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核医学科获得了2021年上海市政府质量奖。

  与此同时,核医学科团队制定了各个工作岗位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强化各个岗位间的配合,整体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明显提升,患者等待检查时间缩短。由此,中山医院核医学科获得2020年中国医院最佳绩效实践高效运营奖。

  核医学科通过产医融合,对多款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型PET分子影像设备,开展一系列检验、测试和评估工作,推动其性能持续改进,为国产先进医疗装备走向成熟作出贡献。

  例如,全球首台国产具有194厘米轴向视野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于2019年4月落户中山医院,核医学科团队经过6年多的临床应用探索和性能改进与优化,使得产品更具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特性。

  在此期间,医院核医学科团队发表了10余篇中文论著、60余篇SCI收录学术论文(Q1区30余篇),其中包括医院核医学科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外专家共同发表的相关专家共识。同时,核医学科团队还牵头制定了核医学相关团体标准,出版了中英文专著,成为该领域国际学术的引领者,进一步推动提升了国产医疗装备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发展还体现在各种医疗装备的临床应用过程中,核医学科团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炼出新的理论。医院核医学科成员撰写出版多部专著,包括《SPECT/诊断CT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PET/CT影像循证解析》和《全身PET/CT临床应用探索》等,为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诸多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由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作为多中心研究牵头单位,与其他兄弟单位携手,为新药上市和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关键循证依据。

  医院核医学科与肿瘤内科联合开展了“68Ga- DOTATATE与18F-FDG双低剂量示踪剂PET显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一体化中的临床应用”。与传统耗时两天的两次显像相比,该技术不仅将辐射剂量减少了一半,还将整体显像时间缩短至不足1.5小时,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早诊断率和治疗效率,给患者及临床诊疗带来极大便利。

  双示踪剂联合“一站式”显像基于临床现实需求,已成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路径中的有效方案,临床医师可根据临床需求灵活选择,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监管,需要医院相关部门的协同与配合。中山医院医务处与核医学科同心协力,使核医学科成为国内首个获得氯化镭使用许可的单位,开启了氯化镭在国内临床试验的新篇章;近期,中山医院又获得了上海市首个Y-90放射性微球临床应用许可。

为全国培养输送专业人才

  我国核医学经历近70年的发展,目前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人才匮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核医学科重视人员梯队建设,充分发挥上级医生传帮带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倡导工作人员多技多能,已有10余名医技人员同时具有核医学成像(NMI)、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大型设备上岗证,为更加准确、合理地使用融合图像诊断设备奠定了基础。

  同时,作为国内先期发展的核医学科,团队不仅通过著书立说为行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不设门槛地为全国培养进修医师。

  核医学科承担了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留学生等核医学专业的教学任务;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2014年成为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核医学技术人才,为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添砖加瓦。

  核医学科团队连续多年举办面向基层的公益性培训项目,为全国28个省份培养各类人才300余人,该公益性培训项目成为深受业界欢迎的培训项目。团队抓住各种契机,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现场指导及远程技术支持,曾定向支持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过3年的培养,使其核医学从业人员能够独立完成本职工作。近期,中山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将与相关企业共同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组织的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助力7家医疗卫生机构提升临床服务能力。

用实力诠释“技术出海”

  中山医院核医学科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国产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示范单位,核医学科仅2024年就接待了40余批次国际同行专家的访问和交流。核医学科团队专家也应邀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和分享我国核医学的成绩和贡献。

  通过学术推广,我们让国产医疗设备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认可。以核医学为媒,中山医院先后与约旦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南非核医学研究基础设施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发表了多篇学术论著。

  核医学科还与印度尼西亚核医学会构建了合作联盟,为后续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与中山医院合作,将新的放射性药物和影像设备在医院进行临床试验或者验证。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中山医院青浦新城院区与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院区,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在上述2个院区,核医学科将分别拥有近4000平方米、约2000平方米的场地。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新的放射性核素和医疗装备应用于核医学临床诊疗,获准使用、优化流程将是新形势下核医学面临的挑战。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为新技术、新项目在国内推广积累宝贵经验,推动建立完善的行业规范,持续推动核医学向更高水平迈进,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先进的核医学技术。

  (本报记者 甘贝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