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69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硬核”团队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07 08:52:38","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image/20250507085346_46745.jpg"}
□国家核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霍力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左四)组织团队召开信息化建设沟通会。(医院供图)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发展史是中国核医学发展史的缩影,在核医学领域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上,都有协和核医学人的身影”...
□国家核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霍力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左四)组织团队召开信息化建设沟通会。(医院供图)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发展史是中国核医学发展史的缩影,在核医学领域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上,都有协和核医学人的身影”。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原主任李方教授这样告诉我们。1958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后更名为核医学科)。在“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教授等老一辈核医学专家的带领下,科室积极开展核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探索。

  如今,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创新引领临床核医学发展,推进医学成果转化;也是国家核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在推动我国核医学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助力建设质控网络体系
推动规范化、标准化

  2020年,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获批成为国家核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迅速行动,承担起推动全国核医学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任。

  对内,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科室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不断完善仪器设备、辐射安全及医疗流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大型设备定期进行日质控、周质控、半年质控且保留完整记录;为采集更优质图像,技术组每月末开展图像质量读片讨论会;为全方位提高青年医师临床与科研水平,通过早读片、随访结果分析、专科培训、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考核)等举措,建立了高质量的专科医师核心胜任力培养体系和管理体系;注重工作细节和突发事件的记录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标准化的管理制度让我们的团队更加“硬核”。

  对外,核医学科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搭建我国全面且系统的核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框架,完善学科质量控制管理内容,进行学科管理信息化建设,并通过增建市级和省级质量控制中心,织密核医学质量控制网络,提高质量管理效能。

  建立并完善核医学科质控体系框架。我们构建起一套全面且系统的核医学质量控制体系,内容覆盖放射性药物管理、核医学设备质量把控、辐射安全保障及各类诊疗流程优化等关键领域。

  制定标准与指南。在诊疗流程方面,我们细致梳理核医学检查与治疗的各环节,制定统一规范流程,减少因流程差异导致的诊疗误差;在辐射安全保障方面,编制详尽的辐射防护操作指南,涵盖核医学科室工作环境辐射监测标准,以及医护人员、患者及公众的辐射防护措施规范等。

  开展培训交流活动。我们举办国家级核医学质量控制培训班,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授课,分享最新核医学理论知识、先进技术应用,以及质量控制实践经验,吸引全国各地核医学从业人员踊跃参与;同时,组织线上学术论坛与病例讨论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医疗机构分享经验、探讨疑难病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此外,定期派遣专家团队前往各地医疗机构开展实地指导与帮扶工作,针对当地核医学科室存在的问题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建立质控网络。我们积极推动全国核医学质控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级质控中心和80个市级质控中心,依托国家核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开展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控网络体系。

  目前,全国超80%的省级核医学质控中心参照标准开展工作,各地核医学诊疗的规范化程度显著提升,医疗差错率明显降低。国家核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了行业整体竞争力。

让毫米级肿瘤“无处可藏”
加速创新转化

  在新时代,加强核医学学科建设需要以“创新转化”为特色,以“基础、临床、医工结合”为链条,更全面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与影像学医工结合精准诊疗新技术研发应用”项目获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项目。核医学科团队采取“内引外联、合纵连横”策略,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紧密合作,打造医工交叉复合型团队。团队围绕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开展了近20项创新研究工作。

  历时多年,笔者带领团队递交了满意的答卷。截至目前,我们为医院12个临床科室提供了近20种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其中已有3项成果转化为科室特色诊疗项目,相关研究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此外,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还开展了百余项科研工作,在转化研究、推广普及的过程中,探索领航国内核医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新技术推广之路。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CM)是一种诊断率极低的罕见、进行性、致死性疾病,国内诊断率不足1%。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与心内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99Tcm-PYP心肌核素显像检查,确诊了全国首例99Tcm-PYP扫描阳性的ATTR-CM患者和全国首例野生型ATTR-CM患者,数百名ATTR-CM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得到诊断。与此同时,99Tcm-PYP被推广至全国百余家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机构累计完成检查数千例。

  2025年2月28日,由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研发的一种新型神经内分泌肿瘤示踪剂[18F]AlF-NOTA-LM3正式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对肝脏、淋巴结等部位的毫米级转移病灶检出率显著优于国际金标准。这一新型示踪剂通过“分子靶向”技术,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贴上“标签”,使其在影像中清晰显形。在临床试验中,因部分腹部脏器生理性摄取更低,这种技术更有利于发现病灶。其检出的最小肝脏转移灶小于5毫米,成功发现被传统技术“遗漏”的亚厘米级病灶。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上。

应用临床、造福患者
探索永不止步

  2024年5月,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及其他单位,在《自然》上发表题为“共价靶向放射性配体增强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论文。据悉,这是近50年《自然》发表的首篇核素治疗相关文章。该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新型共价靶向放射性配体(CTRs)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配体疗法(RLT)中的应用。

  RLT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其利用放射性配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定受体或抗原的高亲和力,将放射性同位素精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通过局部辐射消灭肿瘤细胞。RLT虽然治疗潜力大、副作用小,但业界在临床应用时仍有一些问题待解,如放射性配体的肿瘤靶向性、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以及平衡药物在血液中的清除速度与在肿瘤中的保留时间等。因此,笔者带领副教授朱文佳、博士郝志鑫,探索研发新的靶向碳酸酐酶Ⅸ的新型分子探针,已实现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灶的无创诊断,使患者免于有创活检的痛苦。我们还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合作开展综合治疗,未来希望能够实现肾透明细胞癌RLT治疗,为晚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临床核医学专业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笔者一直这样告诉团队,必须严格对待每一次影像检查、每一次核素治疗、每一份标本检测,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准确的核医学服务。同时,也期待进一步加强跨领域合作,推动我国原创技术走向国际,最终实现核医学从“看得见”到“治得好”的跨越发展。

  (李从心整理)

短评

  让核医学驶向精准诊疗深水区

  □ 甘贝贝

  在现代医学精准诊断的版图中,核医学以其“分子靶向”与“功能成像”的独特优势,成为寻找病因的“探照灯”。这种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的技术,突破了传统影像学“仅见结构”的局限,实现了从反映宏观形态到探测微观代谢与功能的跨越,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关键支撑。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探索,给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带来三重启示。一是创新要有“顶天立地”的格局,既要瞄准国际前沿,又要扎根临床需求;二是要有“枝叶关情”的情怀,通过辐射安全智能化、低剂量成像等技术,让诊疗更安全、更有温度;三是要有“协同共生”的视野,从国内多学科协作到国际合作,开放与合作是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当前核医学的核心突破方向,在于打破诊断与治疗的界限,构建个体化“诊断—治疗”闭环。如利用新型共价靶向放射性配体(CTRs)方法进行影像示踪精准定位肿瘤和杀伤肿瘤等。CTRs“诊疗一体化”的优势将通过临床核医学的发展得到进一步体现。

  未来应加速以下领域攻关:新型示踪剂开发,特别是针对胰腺癌等难治性疾病,研发特异性更高、毒性更低的分子探针,为医生提供解决临床难题的新“利器”;放射性药物国产化,并推动其向基层医院普及;智能化设备革新,缩短检查时间的同时提升分辨率。

  期待更多“硬核”团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继续在精准诊疗、规范引领、国际合作等领域精耕细作,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