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
近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姚尧、博士后任龙兵,解放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胡帆以及英国剑桥大学赛巴斯蒂安等专家共同完成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对于自身携带阿尔茨海默病高风险基因者,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将认知健康延长4~5年。
该研究近日在国际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在线发表,为个体防控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 特约记者 衣晓峰
APOE基因拥有“双重面孔”
作为痴呆症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预计到2050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增至1.53亿。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最主要、最难破解的遗传风险因子,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两种不同亚型(APOEε4等位基因、APOEε2等位基因)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
研究发现,我国超过10%的老年人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这部分人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3%,且这种改变从中年时期就已发生。相对而言,APOEε2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则不易发生认知障碍。这可能是因为该基因通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得以间接保护了认知功能。
5种习惯扭转认知“衰老轨迹”
课题研究团队对我国6488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开展了长达15年的追踪随访。研究发现,坚持5种常见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显著延长寿命,还能有效推迟认知障碍的进程,延长认知健康的时间。
这5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1.不吸烟或戒烟超过10年,排除烟草中有害物质对神经及血管的长期慢性损伤;2.不饮酒或戒酒超过10年,酒精会导致神经毒性的累积,对认知造成损伤;3.多样化饮食,每日摄入至少5类12种食物,如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鱼肉、坚果、豆类等,尤其注重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4.规律体力活动,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如快走、广场舞、太极拳);5.积极地认知社交,每周至少2次阅读、下棋、串门聚会或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刺激大脑思考,激活大脑神经连接。
数据显示,与没有上述生活习惯的人相比,同时具备以上4~5项健康习惯的老年人,从认知健康转为认知障碍的风险降低了27%;从认知健康到直接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3%;即使已有认知损伤的老年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使认知健康的逆转概率提升73%;65岁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获得的“额外认知健康寿命年”分别达4.78年和5.26年。
研究还表明,对于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者,如果能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下去,同样能收获相似的延长认知健康的效果。这一发现不仅突破了既往遗传风险决定论的认知,也为老年人保持认知健康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这就好比基因给每个人的认知健康上了不同‘保险’,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保险是否生效’的开关。”姚尧解释,“即使携带风险基因APOEε4,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仍能大幅延缓认知衰退;而‘保护型基因’APOEε2携带者若不注重良好习惯,优势也会被抵消。”
可控因素能够带来“健康红利”
据了解,姚尧2022年底在《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重大报告中曾提到:“压缩失智和失能寿命,延长健康寿命,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优先目标。”在此次研究中,专家团队量化并直观地比较了健康生活方式与遗传风险对老年人晚年的影响,不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倡导的4个优先可改变的行为因素(即烟草使用、酒精摄取、缺乏活动和不健康饮食),还创新强调了社会活动与支持对老年人认知健康的重要性。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唐毅评价:“这项科研成果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的角度,明确证实了‘可控因素比不可控因素更重要’的重大价值!”唐毅指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众多,45%的患者可以通过多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来预防。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两大瓶颈:一是将生活方式干预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记忆门诊”,力争每个社区都有“认知健康指导员”;二是加强科普教育,破除“痴呆不可防”的误区,让老年人真正理解“今天的好习惯决定明天的脑健康”。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田懋一教授表示,痴呆症防治是一场“全球马拉松”,而中国正以“政策引领﹢科研支撑﹢全民参与”的新模式,走出一条顺应国情的预防之路。当前,我国正加速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面临痴呆症患者人数日益增加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的出台,为国人绘制了一幅清晰蓝图:到20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认知筛查全覆盖,社区照护床位超10万张,家属培训普及率达50%。田懋一认为,当健康生活方式成为老年生活的“标配”,“衰老等于认知衰退”的固有轨迹终将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