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 李校堃
聚焦拔尖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对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科学脑”“人文心”“工匠手”的卓越医学人才,新医科理念引领医学领域向“新”发力。
结合国家战略布局重点和未来医疗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温州医科大学于2020年首次在眼视光医学专业中开设眼视光医学(新医科班),2021年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临床医学(新医科班),202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开设临床医学(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的院校之一,2024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展临床医学(新医科交大医学班)联合培养,深入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新发传染病、生态环境变化等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频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跨界性特征日益凸显,传统的单一学科模式已难以有效研究应对。
“同一健康”(One Health)策略强调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间的紧密联系,正是应对上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有效举措。这一交叉学科的建设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新医科强调学科交叉的“医学﹢X”理念一脉相承。
交叉学科助力“同一健康”
202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发布《“同一健康”联合行动计划(2022—2026年)》,明确将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在2021年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97次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强调推进“同一健康”理念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虽然社会各界对“同一健康”理念的认知有所提升,但其深层次内涵和跨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例如,生物安全、环境、兽医等相关部门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同一健康”交叉学科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能解决复杂公共卫生问题的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加快建设“同一健康”一级交叉学科,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提升我国公共卫生安全能力的迫切需求,更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将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是关键
目前,国内“同一健康”教育主要依托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等传统学科增设相关课程或开设选修模块等形式开展。这种模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培养学生对“同一健康”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也无法使其掌握跨学科解决复杂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尝试建设“同一健康”相关二级学科,在特定领域(如公共卫生、环境健康等)开展系统化培训。然而,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相对单一,难以全面覆盖“同一健康”所涉及的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的复杂交互关系,无法有效应对跨领域的公共卫生挑战。
要深入贯彻落实“同一健康”理念,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加快推进一级交叉学科建设。通过系统整合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等学科资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框架,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宽口径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是提升我国应对未来复杂公共卫生问题能力的根本之策。
推动学科建设需顶层设计
新医科人才的培养亟须推进医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高度融合、交叉和渗透,“同一健康”一级交叉学科建设,也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做起。
首先,强化战略引领,建议教育部牵头规划,明确“同一健康”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及保障措施。
其次,建立协同机制。统筹多部门,将“同一健康”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打破数据壁垒,健全信息共享和联合防控机制。
最后,健全组织体系,设立“同一健康”委员会和专业学会,统筹协调医疗卫生、动物防疫、环境科学等领域力量,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保障一级交叉学科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的支撑体系是其中的关键一步。可加大对“同一健康”一级交叉学科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有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同一健康”一级交叉学科支撑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培养模式。构建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支持高校设立“同一健康”一级交叉学科,建立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整合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等学科核心课程,开发“同一健康概论”等特色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与疾控部门、动物疫控部门、环境监测部门等合作,建设跨学科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实践项目,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可推动国际合作并搭建交流平台,支持举办高水平的“同一健康”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本报记者胡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