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亚太肝病学会主办、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承办的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多元合作,创造消除和治愈的奇迹”为主题,汇聚全球肝病领域的学者,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深度合作与广泛交流,共同探索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会上,多位专家聚焦慢性乙肝防治的最新进展,探讨了乙肝临床治愈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建议与思考。
本报记者 王潇雨
多年防控 成效斐然
我国曾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在过去30多年里,我国通过推行疫苗接种、加强血液筛查、规范诊疗服务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在慢性乙肝防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92—2020年,我国共开展了4次数据完整的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2024年,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中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公布了2020年的最新调查数据:我国1~6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86%,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0.3%,估算我国现存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大规模生产乙型肝炎疫苗,逐步落实推进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这一举措使全国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从10%降至0.3%,已显著低于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对西太平洋地区要求的水平(1%),估计避免了4000多万例感染和700多万例相关死亡,从根本上扭转了乙肝病毒在中国肆虐的局面。这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表示,我国正在向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低于0.1%这一更理想的目标迈进,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乙肝病毒母婴“零传播”省份的出现,进一步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
现在的重点是帮助75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解决问题。“一方面,要阻断他们的疾病进程,通过医学手段防止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另一方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代际阻断。”王宇指出,要提高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当前关键 临床治愈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临床治愈是当前的热点议题。“乙肝病毒很容易造成慢性感染,要彻底清除病毒,尤其是清除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困难的。”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饶慧瑛介绍,临床治愈是指在完成有限疗程的治疗并停药24周后,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消失,乙肝病毒DNA无法检测到。
此次会上还发布了目前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真实世界研究——中国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的研究结果。数据显示,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持续治疗36周以上,48周临床治愈率达33.8%。
项目牵头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高志良介绍,2018年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设立该项目。近7年来,全国400余家医院的2000余名医生参与其中,项目入组患者超过3万例,临床治愈患者超过8848例。
高志良认为,该研究数据为建设乙肝临床治愈门诊提供了依据。同时,该研究将推动乙肝临床治愈专家共识与指南的更新,有助于新型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开展,将让更多乙肝患者有机会实现临床治愈。
“乙肝临床治愈的新药研发还是非常迫切的。”饶慧瑛解释,“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的现有方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将‘优势人群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追求临床治愈’写入推荐意见。但优势人群的占比不是很高。”
饶慧瑛介绍:“虽然目前没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是从临床经验来看,乙肝表面抗原载量超过1500国际单位每毫升(IU/ml)的患者可能占2/3左右。按照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乙肝表面抗原载量小于1500IU/ml的患者属于优势人群,所以只能说,优势人群还是占一小部分。”
“患者乙肝表面抗原载量肯定是越低越好,才有更大的把握能够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后获得临床治愈。现实情况中,乙肝表面抗原载量比较高的患者,更需要能够获得乙肝表面抗原清除改善预后的方案和新药。”饶慧瑛说,“现在有很多新药新疗法,如病毒靶向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单独使用或者几种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都在开展临床试验。我们期待这些新手段最终能够让更多的乙肝患者清除乙肝表面抗原,达到临床治愈,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阻断病毒传播。”
多元合作 形成合力
大会主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主任魏来介绍,当前,全球约2/3的病毒性肝炎病例集中在亚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目标,到2030年将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率降低90%,相关死亡率减少65%。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在病毒性肝炎消除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至关重要。此次会议与世界卫生组织紧密合作,深入探讨亚太各个国家地区在消除病毒性肝炎方面的经验和规划。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不仅涉及肝病内科,还涵盖公共卫生、肝胆外科、移植、肿瘤等多个领域。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为患者提供全流程的服务。从疾病的预防、诊断,到治疗、护理、分级诊疗,甚至包括肝癌的化疗、靶向治疗、手术治疗等,都应纳入全流程管理的范畴。”魏来强调。
“医防融合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方向。我们积极推动医院内部乙肝筛查、诊治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完善,打破科室之间的壁垒,并尝试与基层社区建立紧密的联动机制,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让肝病防治工作更加高效、顺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表示,应积极探索并推广基于社区的全人群乙型肝炎检测、转诊、规范化治疗及监测的创新模式,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乙型肝炎防控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多位学者提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管理需要下沉基层。“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肝病防控能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贾继东提出:一是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经费支持;二是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实践指导,助力他们提升专业技能;三是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基层医生能够肩负起使命;四是积极推动上下联动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地实施,确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及时、有效地获得治疗,共同守护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