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安全且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手段,近年来蓬勃发展且不断优化,不仅提升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还显著降低了治疗成本,缩短了治疗时间。然而,面对合并传染性疾病的心脏病患者,心脏介入治疗意味着医护人员面临着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突发室颤、心搏骤停、急性心衰……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医务人员每一次与心脏疾病的交锋,都是一场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较量。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自2010年成立以来,以心脏介入治疗作为科室发展核心,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介入技术不断提升,为合并传染性疾病的心脏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北京地坛医院于2017年获批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心内科于2024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管浩

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管浩(右一)带领团队为传染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维持介入手术。(医院 供图)
基于多年传染病防护经验
心内科团队迎难而上
随着对传染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合并病毒性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心血管疾病,但医务人员在为这类合并血液传播疾病的心脏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和介入操作时,血液洒溅、喷射等情况难以避免,极易造成经血液途径的交叉感染,使得医务人员面临着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
此外,特殊疾病的治疗药物如抗病毒、抗感染药物等与心脏疾病的治疗药物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这类患者的心脏介入诊疗手术难度更大,对术者要求更高,医患双方需要承担的风险更高,但治疗的含金量也更高。
基于北京地坛医院多年积累的传染病防护经验,心内科医护团队迎难而上,依托自身规范的管理与操作、优质的医疗服务,开通合并传染性疾病的心脏急重症患者转诊“绿色通道”。科室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合并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打破了这部分患者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受限的困境,其中不乏其他心脏中心转诊的疑难、复杂、高风险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2024年,心内科门诊量超2万人次。
外地患者51岁的王先生被当地医院确诊为二尖瓣重度反流,需要手术治疗。他还同时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几经周折,王先生来到了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因患者二尖瓣脱垂累及范围较大,病变复杂,手术操作难度高,北京地坛医院介入团队和超声团队经讨论并征得患者同意后决定,行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并植入瓣膜夹为这扇心脏的门“上锁”。
手术全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无射线损害,历时仅1.5小时。患者术后2小时清醒,术后12小时即可进行床旁活动,身体功能恢复良好。
此例罕见的“超声引导下高难度复杂HIV感染合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TEER”,获得业内高度认可,也为传染性疾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精准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开展前沿研究
打造优势亚专科
为了实现心血管疾病诊疗的精准化、智能化和个体化,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坚持心血管疾病微创化、精准化的诊疗路线,以冠心病介入诊疗为核心和基础,推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精准化、无植入化,以“小而精”的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
心内科根据发展规划设置了心脏急重症、冠状动脉介入、电生理起搏、结构性心脏病、心肌病、合并传染性疾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诊疗、心脏康复、心内科功能检查8个亚专科发展方向;加强与国内相关心脏中心合作力度,进行技术输入和指导,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患者,尤其是合并传染性疾病的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了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心内科还增设了心脑同治、脂肪肝等多学科联合门诊,独立开设了心血管风险筛查及血脂管理专病门诊,受到了患者的认可。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心内科团队在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循证依据。
心内科依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红丝带之家、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研究所等平台,建立了合并HIV感染的冠心病患者队列及样本库等多个具有传染病特色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样本库,明确科研中长期发展目标;针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处理方式,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跟进国内外心血管疾病与传染性疾病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热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具有“地坛特色”的高水平心血管专科。
培养复合型人才
持续精进诊疗技术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第一驱动力。心内科培养了一支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的高素质团队,通过进修学习、学者访问、研讨授课等多种形式,整体提升团队的临床诊疗能力,逐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临床、科研、转化、创新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心内科根据团队成员在心血管亚专业方面的兴趣点及研究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心脏重症循环辅助支持、HIV感染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HIV感染合并冠心病诊疗、突发传染病心血管损伤、风险评估等方面,培养具备高水平临床及科研思维的中青年骨干。心内科柔性引进人才,优化学科梯队。团队的临床专业能力、科研思维、学历水平及学术影响力整体得到提升。
随着心内科团队的不断探索,无数患者重获新生,学科发展迈入了技术与服务双擎并驱、加速发展的时代。
站在学科发展的新征程、新起点上,笔者认为,首先,要持续精进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进一步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微创化、精准化。通过加强团队协作,引入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提高整体手术水平。
其次,要继续强化科研与教学能力,加强对科研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与支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科研进展。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再次,要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紧密合作,形成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心脏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推动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徐文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