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衣晓峰 李华妍
近日,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协办的“糖尿病预防新策略论坛暨大庆子代研究启动会”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召开。会上,阜外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带头人李光伟教授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大庆糖尿病、糖耐量低减及其并发症防治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简称“大庆研究”)的辉煌成就。
全球首次
回答糖尿病预防疑问
始于1986年的“大庆研究”是由中日友好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合作开展的世界上第一个以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被《自然·医学》杂志列为过去100年糖尿病相关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之一。
20世纪80年代,对于糖尿病是否可以预防这一问题,全世界都没有确定答案。1986年,在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大庆油田总医院胡英华教授的带领下,世界上最早的随机分组糖尿病一级预防试验在大庆市启动,开启了糖尿病相关研究的全球破冰之旅。
当年,大庆市区人口55万,其中25~74岁人口28万。研究小组对这28万人中的11万人进行调查,筛查出新确诊糖尿病患者630人、糖耐量减低者576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糖耐量减低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又分为饮食干预、运动干预、饮食﹢运动干预3组。
这项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从1986年持续到1992年。研究人员就此提出了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大庆方案”,在全世界首次回答了“糖尿病能否被预防”的问题,为全球糖尿病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也为后续的长期随访奠定了基础。
赓续不辍
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大庆研究”自1986年启动到现在,陆续取得了三大里程碑式成果。
第一个10年(1986—1996年):6年生活方式干预结果在全球首次证明,通过简单的中等强度生活方式干预,能将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51%。这一成果为全球糖尿病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个10年(1996—2006年):研究结果表明,以饮食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长期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该研究成果于2008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进一步增加了“大庆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第三个10年(2006—2016年):研究结果表明,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不仅长期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还减少了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硬终点”。这一发现为糖尿病预防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控结合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年,“大庆研究”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将糖尿病推迟4年,其后20年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6%,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低37%;将糖尿病推迟6年,其后20年的全因死亡风险、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分别降低至少40%,并可显著延长寿命。这些数据再次证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在糖尿病预防中的长期效益。
再接再厉
子代研究再起航
40年来,“大庆研究”团队三代医务工作者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先后完成6年随访、20年随访、23年随访、30年随访和34年随访,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糖尿病防治夯实了科学基础。
2024年10月,大庆糖尿病研究40年后续随访研究大庆现场随访工作启动,相关目标是实现全生命周期研究,深入探讨血糖对人一生的影响,干预与不干预的差异,以及对子代的潜在危害。
此次“大庆子代研究”的启动,是“大庆研究”的重要延伸,将聚焦生活方式对患者子代健康状况的影响,探索遗传与环境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对于早期预防和干预糖尿病具有重要价值。
大庆油田总医院院长刘净指出,当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糖尿病的流行趋势愈发复杂、严峻。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且呈现年轻化、家族聚集的特点。如何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如何破解糖尿病代际传递的难题,如何为不同人群制订精准化预防策略,成为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全新课题。
据悉,“大庆子代研究”将通过建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子代数据库,观察生活方式干预对子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研究还将探索世代家系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代际传递规律,探讨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基因、蛋白、代谢等多组学研究,揭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锁定疾病治疗新靶点。此外,研究还将揭示糖尿病发病的高度异质性,根据不同特点给予精准干预,为个性化医疗提供科学依据。
李光伟指出,随着“大庆子代研究”的启动,糖尿病防治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维度,通过探索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有望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和精准干预提供更多突破性成果,为全球慢性病预防和控制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