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关于PROMPT-AF研究的论文,证实“改良2C3L”术式相比于单纯肺静脉隔离治疗,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这为持续性房颤消融治疗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同时入选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
这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原创手术方案首次在该期刊发表,标志着我国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房琳
房颤治疗刻不容缓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机制非常复杂,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和基础疾病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卒中和心衰发生风险。
有效管理房颤的关键是控制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心衰等。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还能有效预防房颤引发的心血管并发症。在房颤的治疗中,无论患者选择何种心律失常管理策略,以口服抗凝药为主的抗凝治疗都是房颤治疗的基石。
导管消融可以预防房颤复发,减轻患者的疾病总负荷,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或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反应的患者。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主要治疗手段,已被证实能降低部分房颤患者的死亡率。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导管消融已成为阵发性房颤和药物控制不佳持续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持续性房颤治疗面临挑战
肺静脉隔离(PVI)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础术式。然而,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策略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PVI对持续性房颤疗效欠佳,且尚无证据表明任何肺静脉之外的消融能够在PVI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成功率。
线性消融意在仿照外科迷宫术,通过左房分隔化消除房颤维持机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和董建增教授曾提出在PVI基础上进一步行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左房顶部线的“2C3L”术式,并成为我国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最常用策略。然而,既往随机对照试验并未证实该术式能够在PVI基础上给患者带来进一步获益。其主要原因在于单纯依靠射频消融难以实现可靠且持久的线性阻滞,尤其是二尖瓣峡部线阻滞。
改良术式让患者更获益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桑才华主任医师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并推广了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EIVOM)。该技术不仅能够直接阻断二尖瓣峡部心外膜传导,还能够直接对二尖瓣峡部的心肌产生化学损伤,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线性消融的效率,同时可能带来强化左肺静脉隔离、干预心脏自主神经、消除肺静脉外房颤触发灶等潜在获益。
基于此,桑才华、董建增、马长生近年来提出了将EIVOM与“2C3L”术式联合的“改良2C3L”术式。
该项名为PROMPT-AF的研究,旨在为“改良2C3L”术式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这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来自全国12家中心的498例首次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且房颤持续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的持续性房颤患者。
所有患者按照1∶1比例被随机分配至“改良2C3L”术式组或单纯PVI组,并接受为期12个月的严密随访。研究人员通过每周1次、每次持续24小时的单导联心电贴监测患者心律。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12个月,在不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无30秒以上的房颤、房扑、房速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改良2C3L”术式组患者消融术后1年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为70.7%,显著优于肺静脉隔离组的61.5%。
PROMPT-AF研究证明,通过EIVOM优化线性消融,可在PVI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突破了肺静脉隔离以外消融无法带来获益的临床实践瓶颈。该研究标志着我国心律失常临床治疗针对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这一国际难题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