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封宁 通讯员 靳晓方

图为手术前,查晔军(右三)带领团队为陈女士进行全方位查体、评估。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 供图
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项目储备库入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以骨科、烧伤科为特色,承担着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重要任务。河南省作为医疗大省,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创伤骨科等专业救治能力有一定差距。2023年7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郑州市人民政府、北京积水潭医院与郑州市中心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正悄然改变着河南省骨病患者的就医格局,推动降低区域患者外转率,以及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压面机“咬”住女子右臂
在“家门口”看北京专家
两年前,时年26岁的河南省周口市陈女士不慎将右臂完全卷入压面机内,导致右侧尺桡骨骨折、右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陈女士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前臂前后路切开减压术,并清除坏死的肌肉和肌腱组织。6天后,陈女士又接受了右侧尺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及石膏外固定术。
陈女士的右臂虽然保住了,但一直疼痛,不能弯曲也不能伸直。“我这只手现在连拿筷子都做不到,去了很多医院,都治不了。”陈女士说,这种情况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今后她还要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于是产生了去北京治疗的想法,但面对异地就医的费用、时间和人力成本,迟迟下不了决心。
2024年5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陈女士见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派驻专家、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执行院长、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查晔军。查晔军发现陈女士右臂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严重受限,仅为20~90度,远低于正常范围的0~150度。同时,陈女士右上肢存在明显手术瘢痕,右肘关节外翻畸形明显,内髁部位可触及质地坚硬的骨性包块,并伴有肱骨内髁压痛阳性症状。
陈女士病情复杂,单纯的功能锻炼难以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由于手术指征明确,查晔军建议其接受肘关节及尺神经卡压松解术和骨痂切除术进行治疗。经过对肘关节内粘连组织的有效松解,陈女士的肘关节屈曲、伸直、旋前、旋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据了解,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通过“长期派、短期派、临时派”的策略,将医院知名专家派驻河南省,指导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学科建设,从医、教、研、防、管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让广大患者不出河南省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把河南省骨科医疗整体实力推向了新的高度。
狼疮患者膝关节骨梗死
“平移”新术式解难题
21岁的黎女士四年前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右膝关节骨组织内血液供应受阻,骨质逐渐坏死,引发了膝关节骨梗死。虽然目前疾病发展程度不足以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但黎女士关节持续疼痛早已严重影响生活,加上其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过程更加复杂。
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副院长、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关节外科专家杨德金详细分析患者病情后,带领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骨科一病区团队共同为患者实施了微创的膝关节减压﹢软骨下骨成形术﹢人工骨植入术,透视引导下在骨髓病变区域内注入人工骨,填补骨缺损留下的空隙,为软骨下骨提供结构支撑,防止其塌陷并减轻疼痛。手术切口仅5毫米。
据介绍,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在河南省首次开展,适用于膝关节骨坏死早期,可有效避免骨坏死面积进一步扩大。
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开展医疗工作以来,完成手术188例,其中四级手术108例,突破空白技术21项。北京积水潭医院与郑州市中心医院在管理、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深入合作,将各项工作进行同质化管理,逐步实现“技术平移、管理平移、品牌平移”,为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膝关节“零件”坏了
远程规划助手术成功实施
河南省新乡市的李师傅因左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需要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为确保手术成功,当地医院联系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经过充分讨论,杨德金团队拟用骨科机器人5G远程手术系统进行手术规划,为李师傅实施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据介绍,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骨科机器人临床应用研究,致力于普及骨科机器人手术技术,推进“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发展,开发探索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模式。杨德金是国内多款关节置换机器人、膝关节软组织平衡求解器等智能手术工具的设计者之一。
2024年4月16日,一场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两地远程联动的手术成功实施。手术当天,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平台的支持下,杨德金通过两台移动计算机,利用5G网络,实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的实时连接。
通过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的显示屏,杨德金团队清晰地观察到手术室的画面和患者的手术情况,杨德金参考机器人即刻反馈的数据,向机器人发出控制指令,实时为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手术团队进行手术指导。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畅,全程“零卡顿”,患者畸形被纠正,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结果非常满意。
杨德金介绍,这次手术借助5G网络的高速传输和低延迟特性,实现了远程沟通、协同决策,为患者成功解除病痛。
查晔军表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在于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基层防病治病能力提升。无论是派驻专家、“技术平移”,还是“隔空”手术,都是在着力推动医疗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