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常宇 蔡敏
毕业论文于医学生,庄严而神圣,每一个数据,每一段论述,皆是他们面对疾病挑战勇敢坚定的回应,是他们对医学问题不懈探索的见证,推动着医学的车轮滚滚向前。众多医学大家也都走过这样的路。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了什么?是什么启发他们沿着一个方向深挖下去,最终获得累累硕果?5篇尘封已久的毕业论文,与时下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简称武汉同济医院)联合湖北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全国首档医学人文AIGC演讲秀“了不起的毕业论文”,引发热烈反响。
小切口 大精神
系列视频通过后辈医者讲述前辈医学大家的毕业论文,追溯医学历史,挖掘这些论文背后的创新与传承。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这是视频创作的初衷,也契合时下所倡导的科学家精神。
“该视频首次聚焦医学家的毕业论文,运用虚幻系统﹢ 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全新视角和前沿科技,讲述论文背后的初心与梦想、坚守与突破、发展与传承。”根据先导片的介绍,系列视频共有5期,以“毕业论文”作为切入口,既展现医学家在开展研究及写作论文过程中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也包含了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以此激励引导后学赓续创新奋斗的血脉。
小故事 大历史
以动物实验打开中国器官移植的大门、发现碳水化合物对维生素C 需要量的影响、全球首次发现古方亳菊抗疟机理、狗同种异体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实验研究、全国率先开展肿瘤放射治疗……在浩如烟海的毕业论文中,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答案是:回溯历史,映照当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的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为《狗同种异体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实验研究》,从1985年该论文首次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到2009年“暴走妈妈”捐肝救子采用该手术术式,历经了20余年。从实验研究的艰辛到进入临床的坎坷,从手术方法不被认可、坐“冷板凳”,到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论文被国家图书馆收藏,视频通过这篇毕业论文背后的故事,为公众展现中国肝脏外科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风雨征程,这也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缩影。
不仅如此,讲述还回到当下,触摸医学发展前沿,展现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现在是走向未来的新起点。系列视频选取的这些毕业论文均是如此。中国现代内科学重要奠基人之一过晋源的毕业论文,展现了从消灭坏血病的东方智慧,到治愈血吸虫病的重要发现,再到能“上天入地”的内镜“黑科技”,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中国内科学完成了华丽蜕变;借助全球首次发现古方亳菊抗疟机理的专家赵灿熙的毕业论文,展现了人类与传染病不断博弈的征程;在全国率先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的张錬教授的毕业论文,体现了肿瘤学科从理论探索到临床实践,不断突破边界,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探索历程。
系列视频展现的不仅是一篇篇毕业论文的故事,还是一个个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事件,以此呈现医学领域不断取得的新突破。
小场景 大发展
一栋古旧的两层小楼,记录了中国器官移植最艰苦的5年时光;一个小型消毒锅,是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家当”;一个血压计,充当术后的“心电监护仪”……“生命重器”是系列视频的第一期。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陈知水教授讲述其导师“中国器官移植之父”夏穗生的心血之作《130次狗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分析》,带领观众了解器官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视频通过还原场景,带领观众回到过去。如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更好的宣传效应,以现有的历史资料,如何运用视觉技术更好地呈现?通过医学与媒体的结合,AIGC技术为视频的精彩呈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AIGC是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大型预训练模型等人工智能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学习和识别,以适当的泛化能力生成相关内容的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具有一定创意和质量的内容。通过训练模型和大量数据的学习,AIGC可以根据输入的条件,生成与之相关的内容,例如文章、图像、音频等。
在系列视频中,虚幻系统﹢AR/ AI技术重现了武汉同济医院的老实验楼、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场景等,技术与医学历史的结合,打破了传统医学讲述的壁垒,让科学家的医学创新故事变得可知可感,使得医学知识传播更深入人心。
“对医学生来说,这些是老师们毕业论文的故事。而我们作为讲述者,也希望这些故事能给年轻人带来启迪。”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刘梅教授表示,医学事业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她希望以这种新的传播形式,激发大家对于医学事业的热爱,脚踏实地将医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守护人民健康而努力奋斗。
链接
“了不起的毕业论文”各期内容
●第一期 生命重器
论文题目:《130次狗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分析》
作者:夏穗生
讲述人: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 陈知水
●第二期 内观之路
论文题目:《碳水化合物对维生素C需要量的影响》
作者:过晋源
讲述人: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刘梅
●第三期 敢为人先
论文题目:《常山对氯喹敏感和氯喹耐药的疟原虫作用的研究》
作者:赵灿熙
讲述人: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教授、主任医师 宁琴
●第四期 生生不息
论文题目:《狗同种异体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实验研究》
作者:陈孝平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同济医院外科学系教授、主任医师 陈孝平
●第五期 追光的人
论文题目:《评价分析肿瘤治疗效果的新辅助指标》
作者:张錬
讲述人:武汉同济医院肿瘤科教授、主任医师 袁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