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王晓璐
本报记者 王潇雨
肠瘘患者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出血和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死率极高。2021年,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引进肠瘘、腹腔感染治疗领域专家,高层次人才顾国胜教授。他带领团队成立胃肠功能障碍中心,填补了安徽省在肠瘘疾病及肠内外营养治疗方面的技术空白。
这两年,胃肠功能障碍中心发展形势喜人:从21张床位增加到60张床位,从3个人扩展到3个治疗组。中心治疗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治疗成功率远高于国际水平的87%,已达到95%,实现了消化系统疾病跨域就医患者回流。
前不久,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国家消化系统癌症区域医疗中心消化内科专科联盟。加强学科建设带来的健康红利正在全面释放。
顾国胜(前排右二)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打造顶尖学科
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北郊的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是由铁路、水利、交通系统3所职工医院重组而成。医院人才短缺、专科能力较弱、在满足群众看大病的需求方面还有很大差距。2024年,该院整建制划转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近年来,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切实担负起省属公立医院和高校附属医院双重职责使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该院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式,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引进顾国胜教授团队。
顾国胜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任建安教授,曾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近20年。他来到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后,带领团队成立胃肠功能障碍中心,中心肠瘘治疗技术达到了与国家队并跑的领先水平,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的进程。
“医院对科室发展支持力度很大,普通病房床位从开始的15张扩展到现在的38张,ICU床位从6张增至22张。”顾国胜说,随着团队建设不断完善,科室从起初的1个治疗组扩展到3个,分别侧重炎症性肠病、创伤性肠病、急危重症等方向,建设起诊疗范围覆盖肠瘘、严重腹腔感染、腹部创伤、胃肠道肿瘤、放射性肠损伤、肠梗阻、炎性肠病及相关危急重症疾病的诊疗中心。
中心极大解决了安徽省乃至全国各地肠瘘、腹腔感染患者的就医负担。目前,在中心就诊患者中,外省患者占比近三成。最远有来自黑龙江、云南、福建等地的患者。
强化核心技术
构建高效防治体系
近日,一名55岁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因为手术后肠瘘反复治疗三个月未见好转。患者听说了顾国胜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诊,马上转至这里。科室完善检查后,顾国胜对患者进行了小肠粘连松解﹢小肠瘘管切除﹢小肠吻合术,手术情况复杂但顺利完成。
从国内外的数据来看,目前腹部急危重症患者占到住院患者总数的1/3左右。国际指南要求,腹部急危重症患者需在“黄金6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最好在1小时之内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其死亡率可能是普通住院手术患者的8倍。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肠瘘、腹腔感染患者很多都是从各地医院转到我们中心来。”顾国胜表示,肠瘘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出血和感染,如等病情发展到危重程度,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状态,这时进行救治已经比较晚。最关键的问题是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由于肠瘘、腹腔感染、腹部急危重症发病较为隐匿,起初可能只表现为轻微腹痛或便血。患者往往无法判断,甚至一些基层医生也不一定能快速准确识别。如何让患者在基层首诊时得到有效、规范的损伤控制,成为顾国胜及其团队攻坚的方向。
“我们团队每年都会举办肠瘘和腹腔感染学习班,把先进的肠瘘治疗技术普及到县市级医院。如通过穿刺设置小肠营养管或结肠营养管以建立营养途径,使原本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能实施肠内营养;对重症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高压的患者采用腹腔开放疗法等,提高了安徽省整体的治疗水平。”顾国胜说。
对于治疗肠瘘患者,顾国胜还有一套“绝活”——“黎氏双套管”。“黎式双套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发明,广泛应用于严重腹腔感染和肠瘘的治疗,可大大降低重症腹腔感染患者的死亡率。顾国胜团队应用这套技术,让很多腹部感染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在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多年临床经验的工作基础上,顾国胜提出了以疾病早期诊断、感染源的有效处理、腹腔感染开放引流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高效外科防治策略。该策略也颠覆了单纯以手术为主的传统观念,成为救治危重腹腔感染患者的有效手段。“肠瘘患者的术后护理非常重要,所以科室的护士们都很辛苦,需要更高的专业度。”顾国胜说。
依托利好政策
把技术推向基层
顾国胜坚持每天早晚两次带教查房,包括ICU和普通病房,将多年从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他特别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不断组织医生和护士去南京市、上海市等地学习国内外前沿技术,提升整个团队的救治水平。“对于我们团队来说,肠瘘的治疗措施,包括营养支持、腹腔感染控制以及腹腔开放疗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顾国胜说。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安徽医院党委书记丁文荣表示,作为省属三级公立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锚定“大病不出省”这一目标,正在学科、人才、科研等各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2023年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批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安徽医院作为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合作,仁济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输入医院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消化系统疾病区域医疗中心。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将不断让技术向基层延伸。未来计划打造腹部急危重症三级救治体系。”顾国胜表示,“下一步,我们的专科发展目标是建立全省的腹部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着力让分级诊疗体系发挥有效作用,让先进的肠瘘和腹腔感染救治技术,如营养支持、腹腔感染的控制、腹腔开放疗法等,更广泛地应用于腹部急危重症救治,为患者提供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