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983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推动工作前置 实现基层高效防控","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2-18 07:39:32","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image/20241218074009_36338.jpg"}
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成立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残疾工程(简称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2023年7月,百万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健康报社等多方力量,共同发起“健康中国中风识别”行动(简称中风识别行动)。一年多来,百万减残工程推进情况如何?中风识...
  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成立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残疾工程(简称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2023年7月,百万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健康报社等多方力量,共同发起“健康中国中风识别”行动(简称中风识别行动)。一年多来,百万减残工程推进情况如何?中风识别行动取得哪些成效?现阶段,我国卒中防控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在近期召开的2024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解答。

本报记者 夏海波

  
吉训明院士在会上作百万减残工程工作报告。大会组委会 供图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特点。一直以来,我国卒中防控工作者始终坚持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自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成立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2023年7月该专委会发起中风识别行动至今,我国卒中防控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卒中防控成效显著

  吉训明院士介绍,自国家启动百万减残工程以来,我国卒中防治工作的组织架构逐渐健全。2024年,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新增了天津、四川、甘肃、陕西、西藏5个省级卒中减残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了省级行政单元内的组织领导。2024年,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还组织成立了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区域联盟和国家卒中学院,旨在构建一个涵盖高效管理、学术支撑、系统化培训等的全方位卒中防控支持平台。

  2023年至2024年,中风识别行动推出了首批12个试点区和第二批26个试点区。各试点区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协作工作机制,有力推进卒中防控工作。

  卒中中心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顺利完成2024年全年建设目标。目前,全国现有三级卒中中心638家、二级卒中中心1460家,同比增加5.6%和16.5%。卒中中心覆盖318个地市和1490个区县,同比增加3.0%和4.6%。18个省(区、市)实现地级市卒中中心全覆盖,13个省(区、市)实现区县卒中中心60%覆盖率。中风识别行动的38个试点区中,有16个试点区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卒中中心覆盖率超过70%。所有的卒中中心依托信息平台,进行卒中中心质控数据上报。相关数据会定期向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通报。

  人群卒中高危因素筛查与干预工作近一年多来也成绩斐然,在全国31个省(区、市),198个地市、503个项目点,完成对170.8万名40岁以上居民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和干预。

  此外,2024年全国各项卒中适宜技术例数较上一年也有所增长。

各地优秀实践频现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针对为何卒中防控不能全盘照搬其他地方的优秀模式,吉训明院士表示,卒中防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根据各地的“土壤情况”,研究出最适宜的模式,要因地制宜、因病施策。

  在此次的脑卒中大会上,多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代表也展示了优秀的地方经验,为卒中防控贡献地方智慧。

  组织管理方面,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将中风识别行动列入机关干部考核项目。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和聊城市冠县卫健局分别将中风识别行动列入2024年重点工作。四川省射洪市卫生健康委将中风识别行动纳入公卫管理和资金考核项目,根据乡村医生完成的筛查情况、人数、质量等,落实补助发放工作。

  高危因素筛查与干预方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和筛查活动,显著提高了30岁以上居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浙江省杭州市依托慢性病门诊和各级卒中门诊,采取一站式服务模式,为有高血压等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建立健康档案,持续强化试点区内高血压防控的科普宣教,并通过“孵化中心”的方式不断扩展行动队伍。河南省周口市的各县域医疗集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数据平台,以家庭签约医生为抓手,对筛查出的高血压人群及时上报,2024年建档人群317万人次(含高血压患病人数265861人次),逐渐实现区域内慢性病数据库共享。辽宁省大连市在25条线路的公交车终点站设置自助血压检测点,为公交车司机及市民提供免费自助血压测量服务。市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均设有血压检测点。

  健康科普宣教方面,深圳市龙岗区提出科普“中风说笑动”,帮助民众识别卒中早期症状,建议市民用“说一说、笑一笑、动一动”3步法识别中风。上海市闵行区开展“中风120”祖孙科普脑健康直播活动。该区的“儿童青少年脑健康宣讲员”招募活动收到582份学生作品。浙江省搭建专属科普平台,组建卒中科普团队和浙江省卒中科普专家团。卒中科普队伍开展的各种形式卒中健康科普惠及民众超过20万人次。

短板问题依旧突出

  尽管近一年多来,我国在卒中防控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一些短板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正阻碍着卒中防控工作的深入推进。吉训明院士将这些问题归纳为5个方面。

  一是卒中中心建设不均衡。目前,我国卒中中心区县覆盖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很多省份亟待推进区县卒中中心建设工作。此外,部分卒中中心的建设内涵不统一,如部分医院追求适宜技术数量,忽视治疗质量。

  二是急救网络和卒中急救地图建设不完善。部分医院未能规范开展数据登记工作。部分区域的院前120系统与地图医院院内系统信息衔接不畅通。院前120整体转运率低,影响了卒中患者的及时转运和救治。

  三是公众卒中防治意识依然薄弱。尽管我国持续加强卒中防治知识宣传和教育,但公众对卒中的防治意识仍然薄弱。统计显示,我国城市地区仅有约30%的人能够识别卒中症状,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更低。急救技能普及率不到5%。

  四是高危人群筛查覆盖率低。我国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覆盖率仅为25%,且筛查仍依赖于高成本的检查设备(如影像学检查和血管超声),这些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和普及难度很大。

  五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地区卒中诊疗人才短缺,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卒中患者的救治需求。同时,适宜技术培训不规范、不系统的问题也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卒中防治能力的提升。

应对措施亟待推进

  为有效应对卒中防控面临的挑战并弥补短板,吉训明院士提出,卒中防控重在预防,根在基层,务必要将健康科普宣教与早期识别工作做深做实,把预防工作前置。接下来,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将聚焦以下几项核心工作。

  一是完善卒中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卒中中心建设区县覆盖率60%的目标,启动卒中中心“达标”行动,加快高原地区卒中中心建设,建立中医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标准。

  二是加强卒中急救地图建设。联合各级行政力量,加快推进卒中急救地图规范建设工作,目标是将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单位城市覆盖率由72%提升至80%,并加强卒中急救地图质量管理。

  三是加快卒中救治队伍人才建设,重点向中西部和基层倾斜。将出版《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4)》和《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4)》,并加强临床科研专题培训和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人才培训。

  四是加快卒中减残试点区建设。在自然村/街道建立心脑健康哨所,在乡镇/社区建立卒中防控站,在区/县建立卒中减残中心。

  吉训明院士强调,为提高公众对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大卒中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公众了解卒中的早期症状,提高对卒中的警惕性,及时就医。此外,还将推动卒中防治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和企业健康计划,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卒中防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