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NSC-DAP(诱导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首例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疗效评估会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召开。与会专家对iNSC-DAP治疗后所发挥的显著疗效均表示认同。iNSC-DAP治疗帕金森病项目是国际上首次使用iNSC-DAP针对帕金森病开展的临床研究,也是我国科学家攻克干细胞治疗底层关键技术的重要成果。
□ 本报记者 余运西 王建影 特约记者 王蕾
受损细胞单一且位置明确
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7%。据估计,我国目前帕金森病患者人数超过300万,并以每年约10万的速度增加,同时呈现出发病年轻化趋势。帕金森病病程长、致残率高,目前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且长期用药会出现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帕金森病将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
帕金森病的典型病理特征是位于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该类受损神经细胞的胞体主要位于中脑黑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区域。由于受损细胞种类单一,且病变位置明确,比较适合采用脑内细胞移植方法进行治疗。
被移植的是什么细胞
在前期工作中,宣武医院研究团队通过非整合重编程方法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直接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并对该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完成体外和动物体内的安全性、有效性验证后,该临床研究项目经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通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备案。iNSC-DAP研究的共同负责人为宣武医院细胞治疗中心陈志国教授、神经外科赵国光教授、神经内科陈彪教授、放射与核医学科卢洁教授。
iNSC-DAP是将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直接重编程为诱导神经干细胞(iNSC),该过程不经过多能干细胞(iPSC)阶段。诱导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后,再被移植至患者脑内,替代、补充坏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以期达到缓解帕金森病症状、遏制病情进展的目的。
iNSC具备与发育早期的神经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属性,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细胞获取不经过iPSC阶段,可大大降低成瘤风险,提高移植安全性,同时诱导分化周期更短,是一种理想的可产业化的种子干细胞。
脑内细胞移植让患者获益
据悉,首例患者术前已经罹患帕金森病8年,有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开期(药物起效,症状改善的状态)尚能活动,关期(药效消失,症状加重的状态)不能独自站立,生活不能自理。经系统评估,该患者符合入组条件。
2023年7月,赵国光教授带领团队应用手术机器人,通过立体定位技术,精准地将iNSC-DAP移植到首例患者的脑内纹状体。术后1年来,患者每日开期时间延长,关期症状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可独自站立及行走,且姿势稳定性显著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陈彪教授介绍,该患者在移植治疗前已密切随访了2年多的时间,为移植后纵向比较疗效提供了证据,能够较充分地展示细胞移植的效果。
影像学分析表明,患者在接受iNSC-DAP治疗后,移植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成功存活并释放神经递质,修复了神经功能,证实iNSC-DAP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同时,患者术后也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证实了此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干细胞治疗技术重要成果
该项目是国际上首次使用iNSC-DAP针对帕金森病开展的临床研究。细胞治疗中心陈志国教授团队研发的患者自体iNSC可实现稳定传代,在此基础上经定向分化获得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该技术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手段的重大突破,也是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更是我国科学家攻克干细胞治疗底层关键技术的重要成果。
赵国光教授表示,该项目体现了医院科研和医学创新能力,是多学科协作的成果,期待该细胞治疗技术在获得更多临床数据支持后能够形成产品并推广,以造福广大帕金森病患者。
项目团队后期将严格遵照研究方案,加快更多入组患者的移植和评估,推进后续研究,完善帕金森病的细胞治疗体系。
另悉,利用该技术获得的其他类型神经前体细胞也在同步开发中,有望为帕金森病以外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手段和策略。
【责任编辑: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