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罕见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和治疗难度极大。诊断往往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有限的诊断工具,这使得罕见病的确诊过程漫长且复杂。随着科技进步,医学基因组学有望在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方面实现突破。
近日,由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医学基因组交流会”在京举办。来自科研、医疗、产业等领域国内外专家就医学基因组学的发展、技术创新进行分享,探讨基因组学在罕见病诊疗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本报记者 王潇雨
全基因组测序优势凸显
据统计,每名罕见病患者往往需要辗转多个科室、经历大约8名医生、用5~7年的时间才能获得准确诊断,其间还可能经历2~3次误诊。这导致许多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随着医学基因组学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WGS)在罕见病诊断与治疗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基因组测序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测序技术,它可以对整个基因组中的所有DNA序列进行测定,能够识别基因组中的各种遗传变异,如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和缺失、拷贝数变异,以及更复杂的结构变异。这项技术在癌症基因组学、遗传病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快速全基因组测序在新生儿疾病诊断中至关重要,能明确40%~50%的病例,其中约3/4的患儿可通过改变治疗决策让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相比之下,在超过5岁的患儿中,这一改善比例则降至1/4。这意味着尽早发现遗传性疾病对于新生儿危重症救治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医学基因组委员会副主任周文浩教授介绍,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凭借快速、精准和稳定的特点,可为危重病例提供迅速诊断,有助于突破对罕见病的传统认知局限。
除了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WES)、靶向测序等都属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它们统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NGS)。NGS技术通过并行测序DNA片段,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获得大量遗传信息。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医学领域疾病诊断和疾病预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医学基因组委员会数据基础设施与管理工作组组长王剑教授介绍,研究显示,通过分析2000多种血浆蛋白丰度,研究人员已能识别与5000多种罕见基因关联的蛋白质。如今,遗传病、罕见病的诊断效率已显著提升。
推进基因检测技术惠及临床
尽管基因检测在罕见病诊疗中具有很大潜力,但目前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国际医学基因组联盟曾筛选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符合标准的71篇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全基因组测序作为罕见遗传病的诊断技术非常出色,但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进展缓慢。对此,国际医学基因组联盟致力于制定和出版全基因组测序相关实验室和临床应用工作指南。
目前,我国的基因检测技术同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临床指南。同时,临床医师对基因检测技术的认知不足也限制了技术的应用。以全基因组测序为例,不少医师不了解其适用范围和操作方法。全基因组测序检测报告内容复杂,医师在结果确认和解读方面存在困难。
对于患者而言,基因检测费用高昂也是现实困扰。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022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发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罕见病诊疗水平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由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参与,中国罕见病联盟协助落地,面向国内罕见病患者群体开展免费的基因检测。截至2024年7月,共有514家医院参与,累计检测100500人。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李林康表示,为推动基因检测领域的标准化进程,2023年10月,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牵头,汇聚全国从事罕见病基因组学研究的专家,成立医学基因组委员会。委员多由临床专家担任,来自神经科、妇产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医学基因组委员会下设5个工作组(患者筛选工作组、分析有效性工作组、解读及报告工作组、临床效用及有效性工作组、数据基础设施和管理工作组),分别开展相应工作。
“医学基因组专委会是一个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旨在通过分享和讨论,提升罕见病的诊疗水平。”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张抒扬表示,医学基因组委员会将致力于建立国内外学者交流机制,推动国际合作;制定全基因组测序临床应用标准及专家共识,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发展;推动全基因组测序临床应用的普及和规范化;开展医学基因组学相关学术研究和合作;帮助临床医师更有效地使用基因检测技术,以便为罕见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