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数的1/5,“银发浪潮”正汹涌而至。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解决方案。首届中国老龄健康促进科技创新大会暨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重点项目启动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医疗机构、研究院所等的专家学者近千人参会,共同见证重点项目启动,并就科技创新如何赋能老龄健康促进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谭嘉
战略研究高位布局
目前,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作为此次大会的重头戏,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重点项目——“中国老龄健康促进体系构建的战略研究”在会上正式启动。项目将从主动健康与老龄化发展新趋势、老年慢病防控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讨。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表示,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肩负着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此次启动实施的战略研究项目是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自身优势,为老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具体行动。为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决策,项目推进过程中应注重紧密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了解现状;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全国相关领域优势医疗健康资源聚合效应,加强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紧密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站在国家的高度,为政府重要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建议,切实解决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痛点难点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导致老年慢病高发,而最重要的是预防,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不断加强老龄健康领域学科建设,增强医务人员老年疾病健康管理意识,围绕老龄健康开展预防和主动干预。针对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还需要适合老年临床特点的综合性诊疗方案和创新防治措施,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
“围绕三个转变,我们要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传统医学、自然医学、现代医学协同的综合优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高松柏表示,实现健康老龄化要做到三个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疾病为中心的专病专治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向提高健康预期寿命转变。
“卒中减残”先行探索
“我国目前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作为该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深谙责任重大。吉训明介绍,项目将针对脑血管病等十余种老年常见多发慢病进行整体布局,以“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为基础,以“卒中减残”为先锋队,充分发挥工程18个学科及相关领域优势,全面推动我国老龄健康促进体系建设。
据悉,2015年,在全国老龄办的支持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在全国开展了以治未病、调慢病、抗衰老为工作重点的“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2021年,研究会与首都医科大学共建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专家委员会,吉训明院士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程前期已经重点开展了老年慢病等12个优势学科和6大支撑学科的发展建设工作。
“卒中是慢病的最下游疾病,找到有效应对卒中的策略方法,其他慢病的防治也就有方可循。”吉训明表示,心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糖尿病、恶性肿瘤、肾病等老年群体高发慢病的危险因素相似,包括正常生理性衰老、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的影响等,因此,老年疾病防治可整体布局推进。项目将重点着力以“卒中减残”为抓手的老年慢病筛查防治体系建立,在前期研究和实践试点基础上,复制推广成功经验,以期显著降低我国以脑血管病为代表的老年慢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提升老年慢病早期诊断率、规范化治疗率、全民知晓度。同时,项目还将通过深入调研国内外老龄化研究现状、老年人群疾病谱等现状,对我国老龄健康促进体系建设面临的核心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
大会同期举行“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MDT行动”启动仪式,该行动将以卒中减残为核心,以老龄健康为目标,重心下沉,建立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模式,鼓励医疗机构打造MDT协作团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
“如果仅仅停留在战略层面,拿不出解决老年人在健康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的策略和办法,那我们的研究就不能称为成功。”高松柏会长如是说。
集思广益共寻突破
老龄健康促进涉及面广,医学科技创新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大会“院士论坛”环节,专家们围绕老龄健康领域的热点、难点,展开“头脑风暴”。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高龄冠心病患者具有高出血、高缺血、高死亡率的特点,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异化程度和不确定性高,这一群体的抗血小板治疗存在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指出,高龄冠心病患者人群临床合并症多、依从性差、随访难,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难度大,当前开展抗血小板治疗的循证证据主要来源于亚组分析、事后分析、荟萃分析和注册研究等,参考价值有限。针对这一重要临床问题,还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开展抗衰老研究,多学科交叉、中西医结合大有潜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认为,应加深对衰老过程的认识,加强衰老研究平台及新技术的建立,包括建立衰老研究新动物模型、衰老和退行性变化标记物检测技术、细胞重编程技术、靶向基因编辑与示踪技术、表观遗传修饰的可视化检测技术、单细胞检测分析技术等。
睡眠与衰老、认知存在紧密关联,三者既有相互作用的生理机制,也存在相关疾病的共病机制,如睡眠障碍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而老年人群正是这两种疾病的高发人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认为,睡眠追踪和分析技术、生物反馈技术、光疗技术、神经调控技术等前沿研究技术为睡眠相关疾病诊疗带来了更多助力,“规律睡眠,有益认知,延缓衰老”。
研究人员基于情志调理的原理设计试验,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把玩古玩瓷片对大脑的额中回后部有靶向激活作用。额叶的主要功能与人类的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其中,额中回区域与道德、情感相关。进一步的疾病和功能基因富集图分析发现,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也“集中”在这一区域。基于此,研究人员通过自主研发的可检测13大类150种疾病风险的芯片进行检测,进而采用自主研发的情志调理系统(包括微信小程序、手机App等)进行干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讲述其团队的这一科研历程,让现场听众备感“脑洞大开”,也看到了主动健康的多种可能性。
“如何主动、健康地变老,如何防治生殖衰老,是两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表示,衰老可能在每个组织的生命早期就开始,但不同器官和系统的衰老存在速度差异;衰老还存在性别差异,如“红颜易老”,女性面容衰老速度普遍高于男性,而免疫衰老的进展则是男性比女性更快。多组学衰老和再生数据库为衰老机制探索和后续潜在干预提供了基础靶点。防治生殖衰老需要政策支撑、科技投入、理念提升、社会关注,需要医学领域专家群策群力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