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文博

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2024年长三角医学创新转化研讨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四届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上,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秘书长张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分享了他对医疗机构创新转化的探索与思考。
成果转化的现实数据
健康报: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张宁:今年5月,《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2023)》发布。该报告显示,我国医疗机构专利转化量稳步增加,从2019年的284件增至2023年的1975件,尤其自2021年以来呈明显增长趋势。
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国三甲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从转化量上看,专利转化20件以上的医院从12家增长到27家,增长125%。从转化合同金额上看,超1亿元以及超2000万元的医院数量与2022年保持一致。从转化到账金额上看,超2000万元的医院从2家增长至4家,超千万元的医院从6家增长至12家。
此外,2023年全国三甲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更趋多元:专利转让量为1455件,同比上升17%;许可量为511件,同比上升69%。
医疗机构的优势与劣势
健康报:综合以上数据,您认为当前医疗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利好的发展趋势?
张宁:将医疗机构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鲜明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方案》等法律和文件,都体现出医疗机构参与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近两年,各类医学领域的会议都增添了科技成果转化分享环节,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国内医学创新范式也正朝着临床方向出发,向医工融合转变,从过去的以模仿为基础、已明确产品形态和作用机制的跟随创新,转向以临床为牵引、以医工融合为手段的自主创新。
2023年,由近百家三甲医院及科研院所联合发布的《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识》明确指出,医生既是临床需求的提出者、创新产品的使用者、临床试验的执行者,又是产品创新的发明者、产品研发的协助者,并提出医疗机构是医学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医学科技创新的验证场、医学科技创新的成果库、医学科技创新的受益者、医学科技创新的成果推广点。
在器械创新方面,临床医生及医疗机构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临床需求是实现器械创新的基础。临床医生具有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并且对临床需求有着可靠把握,对现有器械优缺点十分了解。其次,临床实践是发现器械缺陷的核心途径。器械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临床医生及研发人员在不良临床结果背后机制上的探索对于创新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健康报:除了这些好的趋势外,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还存在哪些痛点?
张宁: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漫长、环节复杂,通常需要系统性支持和专业性服务,从项目分析、项目估值,到转化方式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合同签署,再到样机中试与生产,往往非临床医生一己之力能够完成,还需要具备丰富成果转化经验的专业机构或团队给予服务,并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管理。
另外,总体来看,我国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比例仍然较低。与高校院所相比,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薄弱,风险因素也相对较多。
此前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投入资金不足、容错机制不够完善、连续性创投体系尚未形成是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一款医疗器械的研发资金动辄需要投入几千万元,且转化周期较长,单纯依靠医疗机构的科研经费远远不够;大部分医疗机构创新成果仍处于原研阶段,后续成果转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医疗机构资金支持往往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对成果转化后续环节的投入并不充分。
找到一个现实路径
健康报:请分析一下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张宁: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医院、学科、医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是可以相对脱离其医疗水平而单独衡量的。系统性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工作需要根据医疗机构当前该工作所处阶段,统筹考虑解决3个“从零到一”的问题,即从医疗机构角度出发,构建可持续的创新转化体系或平台;从学科发展和学科带头人角度出发,逐步构建可持续的专科创新转化生态;从具体的项目角度出发,制定明晰可操作的项目创新转化路径。医疗机构只有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统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问题。
医疗机构需要搭建机制完善、流程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能够为转化项目的产生、孵化和产业融合提供全流程支持,具体应从体制机制建设、创新转化氛围营造、转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创新转化能力提升、项目转化管理、可持续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等维度发力。
此外,在项目转化维度,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起一套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化流程,帮助将计划不清晰、团队不完整、目标不明确的初始想法转化为有明确技术方案、明确产品规划、明确转化路径、明确合作资源的成熟项目。标准化流程应当包含项目调研、项目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医工结合、转化推介和对接等环节,并形成明确的项目跟进程序和可执行的项目转化路径工具,辅以专业的技术经理人给予管理。
健康报:您对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未来怎么看?
张宁:从政策趋势来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支持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都有加速趋势。
在意识和认识层面,大部分专家、医院的主要领导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都有了明显提升。从外部环境来看,无论是政府、产业界还是资本界,对医疗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局限性都有了更加准确的评估。
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已经进入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窗口期,未来可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的医学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