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1410","toptitle":"行动在医线","toptitle_color":"","title":"“科普之翼”托举十万个健康为什么","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3-11-06 14:53:18","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image/20231106145453_66289.jpg"}
□本报记者 谭嘉 近日,《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健康一生系列”新书发布会暨“主动健康系列”“就医问药系列”“康养康复系列”“应急急救系列”编写启动会在京举行。 围绕丛书如何开发科学普及创新模式,如何构架体系,如何做到贴近社会公众需求...
  □本报记者 谭嘉


  近日,《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健康一生系列”新书发布会暨“主动健康系列”“就医问药系列”“康养康复系列”“应急急救系列”编写启动会在京举行。


  围绕丛书如何开发科学普及创新模式,如何构架体系,如何做到贴近社会公众需求,将专业的科学问题转变为老百姓想知道、听得懂的问题,如何实现科普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编写团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1 传播新知 科普分量越来越重

  “丛书的五个建设目标让我们耳目一新,即高质量出版健康科普精品,培养优秀的健康科普作家队伍,创新数字赋能传播模式,打造知识共建共享平台,最终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如果我们的每一项健康科普工作都能站在服务健康中国的高度,每一个科普载体都能自觉承担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健康科普工作就一定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丛书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竺在大会致辞中如是说。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提出“两翼理论”,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实“两翼理论”。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科技创新应用的经验表明,科学普及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加速剂,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催化剂。”陈竺指出,在当今的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普及的迫切性与日俱增。“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科普之翼’的分量越来越重。”陈竺强调,要创新探索健康科普模式,为健康中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新力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华介绍,正是基于贯彻落实“两翼论”精神,创新健康科普出版模式,推动健康科普高质量发展,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学(协)会、媒体、平台,精心策划组织,凝聚包括20余名院士在内的全国数百名专家智慧的《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应运而生。

  2 构架体系 破解难题探索创新

  《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包罗万象,其整体架构如何搭建,是摆在丛书工作委员会面前的首要挑战。“丛书体系构建是创新,也是我们要面对的难题。”李新华介绍,大家熟知的《十万个为什么》是按学科分类,但《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如果按照学科分类,对公众而言过于专业。“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百科类丛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分类逻辑。”李新华说。

  丛书工作委员会组织权威专家经过反复研讨,从读者健康需求出发,最终确定了丛书“1﹢N”系列的开放体系,即以“健康一生系列”为“1”,以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不同健康需求或面临的挑战为“N”,成熟一个就开发一个。

  作为丛书的首套作品,“健康一生系列”延续了体系构建的特色:既不按医学学科分类,也不按人体系统分类,更不按病种分类,而是围绕每个人日常面对的健康问题和挑战分类。

  “这本书的编写一共历时228天,全书解答了200个大众热点心理困惑。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本书的目录,包括‘乐享生活,从我做起’‘为心号脉,助人助己’等。”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丛书“健康一生系列”《快乐的健康密码》分册主编杨甫德教授举例,“这个分册最早还是采取教科书式比较专业的表述。最后成稿时,大家仔细研究怎么样才能更贴近社会公众,怎么样才能把专业的科学问题转变为老百姓想听、听得懂的问题,最后变成了如今的模样。此外,这本书还同步建设了在线知识库,能读、能看、能听,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纸数融合,突出全媒性、场景性、互动性,精准地将健康知识推送至需求者的即时应用场景,构建场景化知识图谱,让公众愿意读、喜欢读、能学会、用得上,努力破解健康科普“知易行难”的难题,也是丛书体系构建之初就确定下来的原则。

  由陈竺院士领衔录制的“院士说健康”视频、采用全媒体传播形式、设置在线知识问答库。翻开新鲜出炉的“健康一生系列”,读者可通过数字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进行阅读或“听书”,也可通过图书配套数字平台搜索健康知识,平台将通过文字、语音、直播等形式与读者互动。

  “丛书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科普传播模式。”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党委书记王雪凝表示,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健康新需求,需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在健康科普资源的供给内容、模式、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丛书利用不同的产品终端、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协作,增进与公众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多渠道联动,提升健康科普作品的传播力。

  3 你问我答 一切围绕公众需求

  《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中的众多问题从何而来,又如何进行遴选?面对编写工作的这一挑战,编写团队改变以往模式,面向全社会征集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融入丛书各分册,组织专家反复研讨和精心解答,面向大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努力搭建从“为什么”到“怎么办”的桥梁。

  “通过网络,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征集到了27411条相关问题,其中关于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的超过5000条,随后又从中梳理出200道题,选入书中作答。”“健康一生系列”首册图书《健康每一天》主编、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武留信教授介绍,该分册以健康理念与健康管理为主题,紧紧围绕公众“应知应会、想知想会”和“怎么知、怎么会”提问解答。“比如,健康体检筛查篇就列举了‘为什么选择对健康体检项目有门道’‘为什么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和颈动脉斑块不能过度纠结’等40个常见问题,告诉大家要咨询专家,科学分析,正确对待,做好健康风险管理。”

  据了解,丛书首个系列出版后,还创新开展了公众试读工作。通过调查读者的真实感受,持续校准工作思路和优化工作方法,致力于实现丛书内容“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也贯穿在最新启动的4个系列分册编写工作中。“丛书编写工作规格高、责任大。我们在确定具体编写要求时提出,编委在编写前的首要工作,就是深入医疗机构,对不同就医场景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一手信息后再梳理、撰写。”“就医问药系列”《这样就医更高效》分册主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杰介绍,在当今亚专科愈加细分的医疗体系中,从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到与医生有效沟通,患者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该分册旨在为读者提供明确指导,使他们的就医过程更轻松、更高效。目前,编写团队已梳理出三级编写大纲,包括科学选择就医医院和科室、急诊就医、门诊就医、住院就医、互联网就医等5个部分,各部分又按场景细化为23节、178个问题。

  “该分册并非聚焦某一临床亚专科,而是把急诊就医、门诊就医、住院就医等关键问题讲清楚,核心挑战在于如何为广大读者提供具有普适性和实用性的就医策略,在千变万化的医疗环境中,如何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和指导性的经验与方法。”赵杰强调。

  4 培养人才 汇聚更多方面力量

  “我们的编写团队来自东西南北中,由老中青三代人组合而来。”在新书发布会上,武留信教授特意展示了编写团队的“全家福”照片,并分享大家的编写经验,“健康科普创作的核心是内容选取的科学性和内容加工的创新性。优质健康科普内容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百姓能认同并执行,进而收获健康。”

  “我们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团队培养的过程,未来普及的过程,也是团队培养的过程。”对此,杨甫德也深有同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丛书“健康一生系列”《对疾病说不》分册主编吴静说,在编写过程中,编委会注重发掘年轻有才华的科普作者,给予他们展示和发展的机会。

  “此次参与编写,让我深切感受到健康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而正确的健康知识是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生活的关键。培养和吸引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的长期任务,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有潜力的科普团队。”吴静说。

  “各位专家都发自内心地积极主动投身医学科普工作,这既是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更是给未来医学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家针对各个系列的提纲以及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研讨,力求既全面系统,又简洁明了,既科学专业,又通俗易懂。”《老年人就医指导》分册主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说。

  “人才是所有事业的第一资源。希望通过编委会、组稿会、定稿会的工作与研讨,以老带新,以新促创,形成科学、积极、团结的工作氛围,通过各分册的出版,培养一批的健康科普工作骨干,在完成丛书编写工作后,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陈竺在会上满怀期待地发起号召:“希望大家都进一步重视科普工作,都能为这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贡献更大的力量。我更要向卫生健康行业的所有专业人员发出号召,让我们携起手来,承担起提升公民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素养的时代使命,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地投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