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以国家战略为导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高质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始终聚焦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与高效益运用,出台系列创新举措,持续推动药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 金阳 科研处处长 王征
加强顶层设计
强化激励机制
武汉协和医院制订了医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三大体系,即学科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并把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2021年3月,医院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包括许可、转让及作价投资等。医院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负责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决策,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和金额分别授权决策。
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医院会不定期修订该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医院将成果转化累积到账金额和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同时在金银湖院区建设包括动物中心、生物样本中心、转化医学中心、临床试验机构及其他科研平台在内的功能齐全的科研大楼。
医院从硬件软件方面全方位保障全院科研工作者高标准开展临床转化科学研究,充分保障发明人的收益,也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从临床中来
到临床中去
医务人员既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又是临床问题的解决者;既是临床产品或技术的发明者,又是使用者,在药械科技成果临床转化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始终坚持建设“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转化医学体系。
为提升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开展临床转化医学研究的能力,医院探索出系列模式。
一是成立青年医学家论坛,旨在搭建一个互学互促、共建共享的大舞台,从学术的角度着手,活跃氛围,激发热情,鼓励创新思维的交流碰撞,加强各类项目的沟通合作,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一批入选青年医学家论坛的人员共有209人。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院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开设成果转化培训班。院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打造高质量培训、临床研究与转化平台,通过引进创新研究项目,在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开展合作,进一步深化院企合作新模式,提升综合研究能力和转化能力。
三是以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为突破口,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抓手,促进重大药械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整了基金申报政策,将基金项目分为四大类科学问题属性的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其中,“需求牵引、突破瓶颈”是指科学问题源于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且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特征,旨在通过解决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为此,在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武汉协和医院会积极引导他们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多申请有转化价值的科研项目。同时,近年来医院中标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均有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双方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从项目申请阶段就积极开展产学研系列研究。
四是开设科研门诊。2021年,医院率先在省内开设科研门诊,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为临床人员“把脉问诊”。科研门诊每周定期开诊,为全院职工提供临床研究选题与策略支持、研究方案设计、统计学相关问题和转化医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打造“以疾病为核心”的临床研究转化体系,把解决临床问题放在首位,让科研助力临床医疗发展。
五是建立研究型病房。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医院全面开展各类临床研究项目,建立研究型病房,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石。
创新举措
促进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
近年来,武汉协和医院积极探索药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一是通过探索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实施知识产权特派员机制、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等举措,使医院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产出质量稳步提升。近5年,医院年专利申请数量均突破1500件,整体呈上升趋势。
二是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医院以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筹建技术专家库,并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专利中心、湖北省技术交易所等筹建院内知识产权专家库、技术转移专家库、法律专家库,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引进校外产业专家、法律专家、金融专家、知识产权专家,多渠道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评价人才库。目前,医院获得省级成果转移转化经纪人证书的学员有15人。
三是开展运营专项行动,促进医学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医院通过开展创新实力洞察、供需精准对接、生态氛围营造等专项行动,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深入挖掘重点学科领域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转移转化。
(袁娇 聂文闻整理)
转化亮点
药学部张玉教授团队在天然多糖研究领域,突破性开发了多种多糖体内示踪技术,填补了多糖体内代谢相关研究的空白。
相关技术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成功向企业转化。
核医学科兰晓莉教授团队将武汉协和医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色素瘤靶向诊疗放射性药物专利及技术转让给企业,转让经费达1080万元。该技术显著提高了黑色素瘤的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精准依据。
呼吸科金阳教授团队在临床上率先应用自体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包裹化疗药物,实现晚期肺癌的个体化靶向治疗。
该技术已在国内7省市获得准入资质。
血液科胡豫教授团队自主研发BCMA-CD38、BCMA-CS1双特异性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并成功将其应用于临床,显著延长了终末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
心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主导研发的新型国产化心衰支持治疗器械——中国首款心房分流器和中国唯一磁悬浮体外心室辅助装置,显著提高重症心衰救治成功率,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为创新医疗产品。
再生医学中心王琳教授团队在丝胶生物材料创新研发及创伤修复临床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开创了丝胶在医学中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国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