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 张大昕
今年61岁的王某体检时发现自己左肺上叶有一个磨玻璃结节,此后每年2次到医院复诊,接受肺部低剂量CT、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查。4年半后,他的左肺磨玻璃结节较之前增大到2.5厘米,此时血液肿瘤标志物仍然正常。医生建议他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肺腺癌。
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或模糊,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圆形、类圆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阴影统称为肺结节,可以单发或多发,不伴有临床症状或体征,如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作为一个影像学概念,胸片或CT片上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占位病变叫作结节,而直径大于3厘米的结节称为肿块。从这个角度看,肺结节的概念较为宽泛,有可能是良性病变,如炎性结节、钙化结节、肺结核结节、炎性假瘤、肺霉菌球;也有可能是肺癌或癌前病变。
那么,什么样的肺结节有恶性可能呢?
第一,从肺结节可能发生的原因来判断。高危因素结节主要集中于年龄50岁以上的人,并有下列一种危险因素者:吸烟;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有石棉、铍、铀、氡等接触史;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有肿瘤家族遗传史。当然,也有少数恶性肺结节患者不具备上述高危因素。
第二,按照病变性质、结节密度、结节大小对肺结节进行分类。其中病变性质分良性、恶性两种,前者为良性肿瘤、各种感染性疾病、风湿类疾病、先天性疾病、肺出血等;后者有肺癌(浸润前病变、浸润性癌)、淋巴瘤、肉瘤、肺转移瘤等。按结节密度,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按结节大小,可分为:微小结节,直径小于5~
6毫米,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小结节,直径6~10毫米,通常为良性病变;大结节,直径11~30毫米,经过3~
4个月观察,如果仍不消失或不缩小并持续存在,则为浸润前病变或浸润性病变的可能性大。通常,结节越大,恶性可能性越高。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若发现其肺结节直径小于或等于6毫米,应该引起重视,每3个月复查一次肺部CT和血液肿瘤标志物及肺癌抗体、异常糖链蛋白等检测。一般情况下,恶性结节的倍增时间是100天左右,如果3个月复查没发现任何明显变化,医生会依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进行综合评估,告知下一步处理方法和随诊时间间隔。对暂时不能确定肺结节恶性程度的,除了定期观察外,还可以从预防角度出发,给予抗炎治疗,可以消除一部分炎性磨玻璃样结节。
肺结节的良恶性转归是一个漫长、动态的过程,既不要过分忧虑和频繁检查,也不能麻痹大意置之不理,必须按医生的建议诊疗。以临床中老年人常见的磨玻璃结节为例,炎症、结核、出血或肿瘤等异常均有CT影像表现。一部分患者十分担心,频繁跑医院找专家,弄得自己紧张兮兮;也有部分患者一查到自己有肺结节便强烈要求手术“一切了之”。事实上,磨玻璃结节“惰性十足”,倍增之路很漫长。临床上,应在多学科共同探讨后,再决定干预策略,才是比较稳妥的举措。
(特约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刘思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