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张楠 刘青
拍摄系列科普视频,开展院外急救培训,举办全地区急救演练大赛……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即将结束,但肖喜荣的工作计划并未暂停。“只要我还在喀什一天,就要把这些提升产科医生能力的工作继续做下去。”肖喜荣说。
2021年8月26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前诊断与胎儿医学科副主任肖喜荣到达祖国西部边疆重镇喀什,出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产科主任一职。援疆期间,肖喜荣出门诊,做手术,为喀地二院“输血”;也培训讲课,下基层推广技术,梳理并优化危重孕产妇远程会诊及转诊流程,为当地“造血”,培养一支永不走的产科队伍。
手把手带教新技术
在喀地二院,肖喜荣一个星期看半天门诊,最主要的工作是在病房和重症监护室参与危重孕产妇管理。从完善胎儿头围测量开始,他逐渐将产钳助产、胎儿大脑中动脉多普勒血流检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检测等新检查项目在院内推行。
但接诊的孕产妇情况总是各不相同。2022年7月5日,一名怀孕18周的孕妇来院就诊。这名孕妇阴道出血,肖喜荣仔细查体,发现宫缩并不明显,但宫口已开4厘米,羊膜囊已部分拖入宫颈管及阴道内,考虑“宫颈机能不全”的可能性大。
“如果不进行紧急宫颈环扎,继续妊娠超过24周的可能性非常低。”当晚,肖喜荣就为孕妇实施了紧急宫颈环扎手术。但治疗并没有结束,经验丰富的肖喜荣知道,孕妇出现早产的情况必有原因,一定得找出元凶。
通过观察,他发现这名孕妇之前月经不规律、体形偏胖,有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果然,这名孕妇的血糖明显异常,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肖喜荣及团队为孕妇制订了详细的饮食方案,并通过微信随时与她保持联系。
2022年9月13日,孕妇孕28周。面临随时可能会发生的早产,肖喜荣提前安排其入院进行促胎肺成熟治疗。5天后,这名孕妇经紧急剖宫产,诞下一对龙凤胎。经过新生儿科长达84天的精心护理后,兄妹俩顺利出院。
一位位危重孕产妇的救治,让肖喜荣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他在当地推广宫颈紧急环扎术,手把手带教。如今,科室的医生都能独立开展此类手术。结合临床实际,肖喜荣又在医院推广孕期无创DNA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检测和治疗等新技术,不断织密母婴安全保障网。
常态化开展急救演练
在救治巴楚县一名危重孕产妇的过程中,肖喜荣发现仅在医院推广新技术还不足以提高当地妇产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必须加强急救演练。
那名孕妇怀孕37周2天,胎心监护异常、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被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这是一个妊娠晚期非常少见但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当地医院立即为孕妇进行了剖宫产手术。但剖宫产手术后,其病情仍旧严重。
晚上9时接到科室电话后,肖喜荣紧急赴巴楚县指导救治。喀什市离巴楚县近300公里,途中肖喜荣通过电话指导当地医生进行凝血功能的纠正和保肝利胆治疗,这是前期成功救治的关键。一到达医院,他就立即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患者病情危急。于是,肖喜荣建议启动危重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立即组织线上多学科讨论,围绕转院风险、救治和转院细节进行详细沟通。最终,在相关部门协调下,患者当晚急诊转院,最终转危为安。
这名患者救治成功了,以后再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办?结合这个病例,肖喜荣在喀地二院及所辖县常态化开展理论授课和场景模拟培训,“让大家以常见病的诊疗模式去处理罕见病”。
在肖喜荣援疆期间,喀地二院所辖县市共发生3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均救治成功。经过培训和演练,当地“孕产妇急诊手术到胎儿娩出”30分钟内完成率从0提高到100%。
“需要我们再拉一把”
喀地二院负责所辖6个县的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肖喜荣便依托互联网远程会诊平台,制订诊治方案,确定转诊时间,保障孕产妇诊疗安全及转运安全。他还组建了辖区危重孕产妇救治微信群,不断推送产科指南、产科学术会议等信息,对辖区内需紧急转运的危重孕产妇进行病情评估及救治指导。针对特别紧急的濒死期产妇,他联合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援疆专家等进行远程会诊和救治。
肖喜荣积极下沉基层,进行培训与带教,在当地开展危重孕产妇妊娠风险再评估及高危孕产妇门诊管理现场技术指导工作。2022年4月,受喀什地区卫生健康委邀请,肖喜荣带领产科团队走访喀什地区12个县市,全程参与母婴安全督导工作。每到一个县,他都以妊娠期心脏骤停、脐带脱垂、子痫等不同场景开展急救演练。到了乡镇卫生院,他又针对院外急救、母婴保健及健康宣教、妊娠并发症早期识别等进行培训和一对一的指导。
“走遍12个县市,我发现基层医生真的很渴望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肖喜荣说,基层医疗基础薄弱,但工作任务重,“需要我们再拉一把”。肖喜荣已被喀地二院聘为学科咨询专家,今后会实时与喀什保持联系。返程时,他将带着他培养的妊娠糖尿病诊疗管理小组到上海进行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