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医药局科技教育处 周盛大
近年来,江西省紧紧围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目标,以西学中专项行动为抓手,系统推进政策完善、培训体系构建和长效机制建设,推动“西学中”工作持续提质扩面,为中西医深度融合和服务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叠加效应加速效能转化
为全面、规范、高质量推动“西学中”工作,2023年10月,江西省启动西学中量质提升专项行动,明确“扩大西学中人才规模、增加中西医结合医疗供给,打造高水平西学中医师队伍、提供优质中西医结合健康服务”的总体目标,设定“至2027年全省参加培训人数达1.5万名”的具体指标,并系统规划“西学中”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规模快速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等3大任务9项行动措施路径,建立“目标—路径”推进机制。通过开展专项行动、确定目标路径,为引领江西省“西学中”工作破局,注入了新动能。
在完善政策链条方面,2023年6月,《江西省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采用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执业管理办法》实施,明确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可在执业活动中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完善了从培训到执业的政策链条。同年7月,连续印发培训方案、基地建设方案及培训大纲,全面规范培训管理与合格证书发放流程。2024年9月和2025年5月,又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西学中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西学中工作管理的通知》,及时响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督导评估,推动政策体系迭代升级。
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累计参加“西学中”培训的西医医师近1.4万人。其中,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新增近9000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的叠加效应正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才红利和服务效能。
构建广覆盖的培训网络
在培训机构建设过程中,江西省坚持高标准准入、规范化建设,依托高校和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分批建设“西学中”培训基地。实施“成熟一家、准入一家”的动态机制,创新设计涵盖5大类19项指标的《基地建设评估量表》,以评促建、以评提质,全面推动基地建设与管理标准化。目前,已完成首批14家基地建设,其中,可全省招生的一类基地2家、限本设区市招生的二类基地12家,构建起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培训网络。
为确保教学质量,培训过程设计成“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系统设置中医基础、经典研读、临床技能等3大模块16门课程,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同时,采用“自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临床实践阶段,严格执行“3﹢2﹢50”标准(轮转3个科室、每科2个月且不少于50个工作日),结合名医带教与多维考核,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为提升管理效率,2025年4月,信息化管理系统“江西省西学中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为培训管理与质量评估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该平台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推动“西学中”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逐步释放长效机制效能
针对培训收费资格难题,江西省中医药局指导各基地积极协调财政、物价、税务及审计等部门,打通收费通道,明确了收费资质、定价标准与使用规范;协同各基地统一收费标准,保障“西学中”培训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为平稳实现政策实施前后有序衔接,2024年11月,江西省中医药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此前已完成培训的西医医师补发培训合格证书进行审核认证。2025年7月,印发《关于公布江西省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学习中医审核合格人员名单的通知》,标志着培训合格证书认定工作全面落地。专项行动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已有2400余人取得合格证书,长效机制效能逐步释放。
江西省在推进“西学中”工作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政策引领、体系支撑、机制保障的三维格局,有效破解多项实施难题,探索出一条中西医深度融合与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经验”,贡献了坚实的实践支撑与制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