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 刘蔚翔 主任医师 姜泉
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气温回升加快,雨水增多,自然界湿热渐显,风湿免疫病易发,养生应注重祛湿、健脾、柔肝、通络。
辨证施膳
谷雨时节,饮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腻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大家可以适当多吃薏苡仁、赤小豆、山药、莲子、芡实、茯苓、玉米须、冬瓜等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谷雨节气后期气温升高,人们易口干舌燥,可适量吃百合、银耳、梨、荸荠等润燥食物。
此外,湿热为病者应注意辨证施膳。
湿重于热 素体阳虚或湿邪偏盛者,逢谷雨节气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症见食少纳呆,渴不欲饮或不渴,周身困重,头痛,胸脘痞闷,呕吐,便溏或便秘,苔腻不黄,脉濡缓不数。
食疗推荐:薏苡仁丝瓜粥
取薏苡仁150克,薄荷15克,豆豉50克,丝瓜100克。将丝瓜去皮、切块备用。将薄荷、豆豉放入锅中,加水1500毫升,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约10分钟,去渣取汁。将薏苡仁洗净后与丝瓜一同倒入锅中,加入薄荷豆豉汁,煮至薏苡仁酥烂即可。食用时,可酌情加糖或盐调味。
此粥具有祛湿清热的功效,睡前不宜食用,月经期女性、脾胃虚寒者慎食。
热重于湿 素体阳盛或热邪偏盛者,或湿渐化热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症见身热烦躁,口苦口臭,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食疗推荐:银花薏苡仁粥
取薏苡仁60克,赤小豆20克,冬瓜20克(去皮),鲜金银花10克,冰糖少许。先将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中,加水煮粥,待半熟时加入冬瓜,煮熟后加入金银花、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此粥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脾胃虚寒者不宜久食,糖尿病患者不宜加冰糖。
湿热并重 脾虚与胃热并重者,则多表现为湿热并重,症见身热有汗不解,脘痞呕恶,口渴不欲多饮,便溏、色黄、味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食疗推荐:茅根车前薏苡仁粥
取新鲜白茅根60克,竹叶30克,新鲜车前草叶15克,薏苡仁100克。将白茅根、车前草叶、竹叶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半小时左右,去渣取汁,再放入薏苡仁煮熟即可。
此粥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脾胃虚寒者不宜久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经络养生
大家可选取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合谷、太冲等穴位进行按摩调理。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每穴按压2~3分钟。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或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间,跖骨接合部前方凹陷处。
此外,大家还可敲打肝经(大腿内侧)及胆经(大腿外侧),以疏通肝胆气机、调和气血、畅通经络。晨起可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腹5~10分钟)助消化,配合饭后饮用陈皮山楂茶(陈皮3~5克,生山楂3~5克),以祛湿消食。
足浴祛湿
以怕风、怕凉等寒湿表现为主的人群,可选用祛湿散寒类中药,如麻黄6~9克、桂枝6~9克、白芷9~15克、苏木6~9克、生姜6~15克等浴足;以局部皮肤红肿、身热、口渴、尿黄等湿热表现为主的人群,可选用清热祛湿类中药,如黄柏6~9克、苍术6~9克、苦参9~15克、茵陈12~15克、土茯苓12~15克等浴足。
足浴水温以37~45摄氏度为宜,避免烫伤;水的高度最好超过双足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浴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可选择在睡前进行。
特别提醒
谷雨时节,大家应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阴,午间可小憩15~30分钟以养心神。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衣物、被褥及时晾晒。此时花粉、柳絮增多,过敏体质者外出时要戴口罩,还可佩戴含有防风、苍术等中药的香囊。勿过早减衣,尤其要注意保护肩颈、膝关节等部位,避免寒湿入侵引发关节疼痛。
大家平时可通过适度运动出汗排湿,如散步、练八段锦、打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大汗伤阴。《黄帝内经》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春季还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大家可饮用花茶(如玫瑰花、白梅花、菊花、茉莉花等)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