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这句话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在不同季节所面临的身体困倦状态,其中,春困现象尤为普遍。春季风和日丽,但很多人会有困倦、疲惫之感。那么,如何才能缓解春困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 唐旭东
春困之因:天人相应与气血失衡
春季,阳光和煦,微风轻拂。人们本该感觉活力四射,但不少人被困倦、疲惫所困扰,整日呵欠连天,精神萎靡。
想要缓解春困,大家首先要了解春困形成的原因。春困产生的根源在于气血失衡。
春季,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人体的阳气在春季顺应自然规律也开始升发。
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体表阳气相对不足,气血运行相对缓慢。进入春季,随着外界阳气的迅速增长,人体需要将阳气从内向外疏散,以顺应自然变化。如果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阳气的升发就会受到阻碍。
有些人体内气血运行未能与阳气升腾这一生理变化相协同,导致出现困倦、乏力等症状。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阳气的正常升发与气血调和对维持精力充沛至关重要,一旦失衡,春困便不期而至。
调养之法:饮食起居“多管齐下”
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在应对春困中有一定作用。春季,人们宜多食用健脾祛湿、益气养血之品。例如,薏苡仁红豆粥、山药莲子粥都是春季饮食的上佳选择。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红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山药健脾、补肾、养肺,莲子健脾祛湿、益肾、养心安神。两两搭配煮粥,可补益正气、祛除湿邪。坚持食用,可使脾胃功能强健,缓解因湿邪困脾导致的春困。
春季,人们应适当摄入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菠菜等,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从而为大脑等身体器官输送充足的氧气,缓解困倦之感。
早睡早起 春季白昼渐长,黑夜渐短,人们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早起,这样做也有助于增添活力、缓解春困。
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对缓解春困大有裨益。
穴位按摩 人们可经常按摩风池穴、太阳穴等穴位。
风池穴 该穴位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按摩风池穴可疏风清热、醒脑安神。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风池穴,每次3~5分钟,能改善因风邪侵袭导致的气血不畅,从而减轻春困症状。
太阳穴 该穴位于头部两侧,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按摩太阳穴能清肝明目、通络止痛。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地进行环形转动按摩,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2~3分钟,可有效缓解头部疲劳与困倦。
中药浴足 足部是人体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中药浴足可以使药物透过皮肤被吸收,起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同时,借温热之力振奋阳气,缓解春困导致的疲乏等不适症状。
春困较重的人可以选择用川芎、白芷、葛根浴足。川芎味辛,性温,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可以调节全身气血,改善血液循环;白芷味辛,性温,能解表散寒、祛风通窍,其味芳香可以醒脑提神;葛根味辛、甘,性凉,具有解肌退热、升阳止泻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疲劳状态。这三味中药合用,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从而有效缓解因头部供血不足引起的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