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防治传染病,历来都是中医药的重要核心内容。从远古到现在,人类健康受到的最大威胁就是传染病。中医从古到今研究最多的内容也是传染病。无论是《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是明清时代温病学派的著作,其中都有“疫病”的身影。经过几千年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中医药在传染病诊疗方面拥有很多优势。中医药在数次疫情中的疗效也证实了中医药理论对于指导呼吸道传染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不断探索呼吸道传染病,尤其是重症呼吸道传染病的中西医救治策略,增强中医经典的临床研究与广泛运用,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
克顽疾
重症感染救治是临床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后防线。近年来,新发突发传染病造成的重症肺炎是临床最主要的重症感染类型。西医的重症肺炎救治策略强效且有针对性。针对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西医分别使用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配合器官支持技术和设备,极大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西医治疗也存在诸多瓶颈,这使得救治率难以进一步提升。比如,针对病毒性肺炎,尤其是新发的未知病毒感染,由于缺少对病原的认识,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受限,西医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治疗;就细菌性肺炎而言,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临床难题,抗菌药物的使用受到细菌耐药的极大限制,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治的成功率。再比如,体外支持技术可以部分替代器官功能,减轻器官负担,但各种支持技术的使用相对独立,联合支撑不足,导致器官支持一旦失败,患者就进入无法医治的困境。
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到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先后提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构建了中医治疗“疫病”的理论体系,这是中医临床精准救治的核心。虽然数次重大疫情的防控证实了中医药在临床上的确切疗效,但传统的中医药不能解决所有急危重症问题,正如现代医学同样不能解决所有医学问题。
中西医结合,不仅仅在于理念的有机融合,更重要的是各取所长,将西医救治的“刚”与中医救治的“柔”合理地结合,挖掘中医重症救治的优势环节,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共性救治技术,提高重症救治成功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近日救治了一名多重耐药菌感染、呼吸衰竭、深昏迷、脑梗、心衰的74岁患者。医疗团队在综合判断患者病情后,提出停用抗感染治疗,使用纯中药治疗耐药菌的方案。团队根据寒温统一思想,层层祛邪,应用黄芩炭、生地黄炭及银花炭等组合轻清宣透阳明热毒;应用人参配大黄的组合鼓正气而逐邪;应用麻黄加石膏的“续命”法以兼顾津液而解表,用药因势利导。同时进行呼吸支持、肠道营养等生命支持治疗。患者体温在入院3天后即由高峰降为正常,感染指标5天左右回落,7天后复查肺CT提示感染灶已经清除。
畅通络脉
以防为主
经络是连接人体脏腑与各器官的通路。无论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还是内在因素的干扰,一旦络脉不通,疾病便会出现。因此,络脉不通是众多疾病的共性病机。预防传染病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络脉的畅通,使脏器功能得以恢复;而治疗传染病则是通过清除“障碍”、增强经络的功能,使络脉更为通畅,这样病毒自然难以存活。另外,络脉与五脏六腑相辅相成,五脏六腑的精气充足,络脉才得以强大。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思路是基础防护结合目标防护、主动防御结合环境防控、区别人群进行精准施防。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主要围绕“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以“未病先防”推进预防关口前移,开展中医药预防干预,降低感染率;以“既病防变”推进救治全面介入,强化中医辨证论治,科学精准开展临床救治,降低轻症转重症比例;以“瘥后防复”延伸患者康复治疗,推出相应中药方、食疗方等处方,防止病情逆转,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药防治流程与规范,快速指导临床工作。
守中医理论之正
融现代技术之新
要想使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做好守正创新,守住中医理论之正,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而创新。中医药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多学科交叉融合,这既需要现代科学领域的专家人才深入了解中医药,也需要中医药人才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须有一批先驱者迈出第一步,逐步推进,最终实现整个中医学科的发展和突破。
相信借助当代大科学体系的支撑,融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中医药必将为人类健康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