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我们迎来了立冬节气。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二十四节气的“四立”。此时我们该如何养生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金贵院长的专业解答。
□本报记者 王千惠 李君
节气特点早知道
问:立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王金贵:立冬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到来。从中医角度看,立冬时节,自然界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气候由凉转寒。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是导致人生病的主要外在因素,即“六淫邪气”。在立冬时节,寒邪成为主要的外邪。
问:寒邪会给人体造成哪些危害?
王金贵:寒邪作为“六淫邪气”之一,其核心特征是寒冷、凝滞。寒邪过盛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季气温较低,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寒邪侵入人体后,可导致阳气不足,使人出现恶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寒邪还具有凝滞的特点。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侵犯人体,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使人出现各种疼痛症状。如痹证中的寒痹,可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减轻。另外,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功能欠佳,更易受到寒邪的影响,导致心脉不通,引发或加重冠心病症状。
抵御寒邪有重点
问:在立冬时节,我们该如何抵御寒邪?
王金贵:阳气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若素体阳气不足,在冬季又没有做好“藏阳”,就会造成阳气不能温煦、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理活动,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抵御寒邪、保护阳气,大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部位。
双脚 俗话说,“寒从脚底生”。在中医理论中,上身为阳,下身为阴。双脚位于身体的下部,属于阴气较重的部位,阳气相对较弱,因此更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所以,我们要注意做好脚部的保暖。比如,可在睡前用热水泡脚20分钟。另外,脚部各区域对应着五脏六腑。保持脚部温暖,可以促进经络气血流通,使全身感到温暖和舒适。推荐一个适合冬季使用的泡脚方——取肉桂15克,加水煎煮后泡脚。
双膝 膝关节是人体相对脆弱的部位之一,由于周围肌肉较少,血管分布相对稀疏,气血运行相对缓慢,因此易被寒邪侵袭。平时,大家要保持膝关节温暖,穿着保暖舒适的衣物(如保暖裤)或使用膝关节保暖护具,避免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活动,注意防雨防雪,保持身体干燥。
颈部 颈部是人体经络交会的重要部位,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在此区域交会。当人体阳气不足或外界环境寒冷时,寒邪易通过经络侵入人体,导致颈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在寒冷季节,人们应注意颈部保暖,可戴围巾、丝巾等。
头部 中医认为,头部为“诸阳之会”,聚集了人体多条经络,特别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重要经络,这些经络负责调节人体的阳气。做好头部保暖相当于给暖瓶盖上盖子,防止里面的“热气”过度消散。素体阳虚的人群,冬季外出时戴帽子有助于保护体内阳气,避免因阳气外泄导致的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等问题。另外,戴帽子也有助于减少因血管收缩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不畅,降低卒中的发生风险。
藏阳与养阴要兼顾
问:怎样理解冬季“藏阳”与“秋冬养阴”?
王金贵:《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养阴与冬季藏阳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秋冬养阴,是因为这一时期自然界阴气逐渐旺盛,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需要通过养阴来保持阴阳平衡。养阴有助于预防秋燥引起的各种不适,如口干、咽痛、便秘等,还能增强抵抗力。具体措施包括多饮水、适量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等。
冬季是自然界阳气最弱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需要得到保护和蓄养,即藏阳。藏阳是指在冬季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和增强人体的阳气,以抵御寒冷,保持身体健康。
秋冬季节,虽然养生的重点在于养阴,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阳气的保护。秋冬养阴也是在为春夏养阳打好基础。秋冬养阴与冬季藏阳是中医养生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养生的整体策略。
问:冬季,所有人都适合藏阳吗?
王金贵:并非所有体质的人都适合在冬季藏阳。《黄帝内经》认为,冬季为闭藏之季,此时人体应顺应自然,收敛阳气。阳虚体质者本身阳气不足,冬季藏阳可以帮助其潜藏阳气,避免阳气耗散,从而起到保养阳气、增强体质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内热、湿热内蕴的人不适宜在冬季藏阳。因为这部分人群体内本就存在虚火或实火,若盲目藏阳,可能会导致内火更旺,加重身体的不适。这类人群冬季养生应注重滋阴降火,调理湿热,避免过度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