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古汉语中,“处”有停止之意,处暑则表示炎热的暑天正式终止,秋天来临。此时正处于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期。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养生调理。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杨志敏
从日常生活入手
饮食 大家应减少摄入易引起津液耗伤、发汗过多的食物,多食用汤、粥,以及果类、根茎类等水分含量高的食物。例如,大家要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适当多吃雪梨、甘蔗、石斛、玉竹、百合、桑葚子等清热润燥之品。这些食物能在缓解热与燥的同时,帮助补充体内津液。
穿衣 俗话说:“春捂秋冻。”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大家可以适当让身体感受温度下降带来的变化,不必过早添加衣物,从而提高自身抵抗力。身体虚弱、体质虚寒的人群,如老年人、久咳久喘者,早晚可加一件背心。秋季不宜穿低领的衣服,注意做好颈部保暖。
起居 秋季宜早卧早起,入睡时间可以比夏季提前一些。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晨起可饮用淡盐水或温水,保持大便通畅。
运动 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度,不宜大汗淋漓,以免损伤津液。运动后,及时补充温开水,或食用热粥、面汤。
精神调养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秋季,人们可以看到树叶由绿变黄、变干,直至从树上落下的过程。外在事物常投射于人的内心,特别是气血不足、虚性体质的人,更容易产生悲秋情绪。工作和生活节奏较快的人,每天可抽出15~30分钟来闭目养神或进行舒缓的运动,以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此外,纤瘦体弱的人可用酸枣仁、桂圆肉、麦冬煮水喝,以养血安神。
防燥是重点
燥为秋季主气。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燥胜则干。”燥邪侵犯人体后易损伤津液,从而导致阴津亏虚,使人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皲裂,毛发不荣、脱发增多,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不耐燥邪。燥邪多从口鼻入,最易伤肺,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使人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痰中带血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则可出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状。
燥邪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有夏末之余热,燥邪与热邪结合侵犯人体,则发为温燥,常见表现有口鼻眼干、大便干结、手心热、舌苔薄黄等。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邪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常见表现有口鼻眼干、畏寒、身痛、舌苔薄白且干燥等。
减少熬夜是养阴防燥的好方法。喝白开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但应注意适量饮用。有腹胀、面部浮肿、夜尿多等症状的人,水液运化能力较差,不宜大量喝白开水。
大家也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理。温燥之邪侵袭时,可选用桑叶、雪梨、枇杷叶、薄荷等;凉燥之邪侵袭时,可选用沙参、银耳、胡萝卜、杏仁等。下面为大家推荐两款茶饮。
桑菊饮
材料:桑叶10克,菊花10克,桑葚子30克。
做法:将上述三者洗净,放入锅中,加500毫升清水浸泡10~15分钟,用大火煮开后,再煮15分钟,取汁饮用。
功效: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此茶适合感受温燥邪气者饮用。
秋梨陈皮饮
材料:秋梨1个,南杏仁5克,广陈皮3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梨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将南杏仁、陈皮洗净,和梨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待水开后再煮20分钟。最后,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
功效:生津止渴、养阴除烦。此茶适合感受凉燥邪气者饮用。
初秋防病有妙招
除了上述养生方法,大家还可以通过推拿按摩、中药沐足等方法,防病保健。
推拿 1.揉腹:用手掌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腹30次,可适当按揉天枢穴(脐中旁开2寸处)和大横穴(脐中旁开4寸处)。此法可通调腑气,保持气机升降有序。2.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分别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搓摩30次,然后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30次。此法可养肺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按摩 可用精油按摩背部,以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中药沐足 受寒的人可用中药沐足。取老桑枝、桑叶各30克,生姜100克,花椒15克。将所有中药稍浸泡,放入锅中煎煮15分钟,取汁,待温度适宜后泡脚。每次泡15分钟,有疏风散寒通络之效。
(本报记者 王千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