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8305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石氏伤科传承 既传统又现代","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1-11-16 15:16:36","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特约记者 宋琼芳 王姿英 “中医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近日,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联...
  特约记者 宋琼芳 王姿英
  “中医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近日,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石筱山伤科学术传承创新高层讨论会暨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成立大会上,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性传承人、上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施杞教授介绍:“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石筱山伤科学已从民间医术成长为国家高地。石筱山伤科学术流派特色鲜明,而且其传承创新既富有传统韵味,又极具现代感。”
  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于2012年成立。在学术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近十年,石筱山伤科如何引领中医传承创新,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呢?
  调和法、调衡法
  与时俱进的中医新方法
  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很多上班族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颈椎不适,甚至呈现放射性疼痛,还会手麻……现代人的工作生活方式转变,疾病谱发生变化,中医治疗也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王拥军说,颈部炎症、神经卡压、缺血缺氧等颈椎问题常被辨为中医的“气虚血瘀”。对此,施杞教授团队研制了“芪麝丸”,用于缓解轻度和中度神经根型颈椎病气虚血瘀证出现的颈项部疼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牵头上海市十家西医医院进行了2000多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西药“美洛昔康”相比,中药“芪麝丸”具有同样的抑制疼痛作用,没有明显不良反应,而且复发率明显降低。
  此外,该团队进一步研制出“参芪麝蓉丸”。研究发现,该药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早中期治疗,并可配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病患者,能够进一步降低局部炎症,改善脊髓缺血或瘀血,缓解脊髓继续受损等问题。
  上述两种中成药的成功研发,正体现施杞教授团队多年在中医药防治脊柱筋骨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创立慢性筋骨病防治法则,即“调和法”和“调衡法”。
  何为“调和法”?中医认为,气血是正常人的生理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当受到外邪侵袭,人体容易出现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症和骨关节病等骨退行性病变。该团队在大量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并证实“调和气血法”在骨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即在整体层面,可调节机体反应性,调节各系统指标;在器官层面,可防治椎间盘退变,延缓骨赘形成,调控椎体成骨,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防治膝骨关节炎;在细胞层面,不但与促细胞增殖分化、表达成熟表型有关,而且可减少细胞炎性反应,改善细胞状态,提高细胞功能。
  “调衡法”则是提倡维持人体筋骨系统平衡。人体脊柱与关节系统的稳定性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维持静力平衡,即骨系统;二是外源性稳定,主要指附着于脊柱的肌肉和韧带维持动力平衡,即筋系统。两者共同构成筋骨系统。筋骨失衡会导致退变性脊柱与关节筋骨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施杞教授创立“调衡法”等防治退变性筋骨病系列方法,并形成“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等特色技术,倡导手法结合导引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筋骨平衡。
  肾主骨、肾藏精
  追根溯源的中医新探索
  对于近年发病率不断增高的骨质疏松症,该团队也颇有研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中医“肾主骨”理论,王拥军教授团队首创“补肾益精方”。王拥军教授介绍:“通过严格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案,我们证实了补肾益精方的临床疗效,并建立以‘病证结合、分型论治’为原则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和评价体系,即分清肾阳虚、肾阴虚,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不止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王拥军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共同之处,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下降有关。
  王拥军强调,治疗不同组织或器官的慢性疾病时,需要病证结合。比如,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在补肾填精的基础上,增加骨碎补、龙骨、牡蛎等补肾健骨的中药,可提高骨密度,促进骨小梁结构稳固;治疗老年性痴呆时,在补肾填精的基础上,增加肉苁蓉、补骨脂、核桃等健脑补脑的中药,可提高记忆力,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他表示,希望慢性病共性规律探索及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的提出,能够为慢性病共防共治提供新思路。
  创造性、创新性
  融会贯通的中医新愿景
  施杞教授介绍,目前石筱山伤科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骨伤学科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已经形成了以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等为基础的学术传承平台,以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的基础研究平台,以中医骨伤科门急诊和病房、中医康复科门诊和病房、临床科研门诊为基础的临床康复平台,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病研究所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为基础的国际合作平台。
  “我们建立了国内首个中医理论指导的慢性病队列,构建生物样本210万份,填补中医药研究缺乏大数据、大生物样本的空白,并采用国际技术规范,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四诊采集技术、肾精状态评估系统、肾藏精信息资源库。”施杞教授表示,依托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该团队将进一步推进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的学术传承、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同时,在复合型人才基础上打造创新型团队,在传承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原创性突破,在推广应用方面构建产学研链条式的发展模式,实现中医药防治“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