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 孙波
施氏伤科肇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海门县施镇仓先生,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余年历史。施氏伤科集内服、外敷、手法于一体,辨证施治,形成了具有独特学术思想的伤科门派,被誉列“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如今,通过家传、师带徒、新式教育等形式,施氏伤科已传承八代,走出了一条坚守中医传统疗法、兼收并蓄之路。
三期论治纲目举 内服外敷骨折愈
施氏伤科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思想,实践中注重“内外结合,三期论治”。
闭合性四肢骨折三期辨证施治是施氏伤科的代表性学术特色之一。1958年,施维智先生在总结父亲施源昌及家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该学术观点。该理论突破“专从血论”的藩篱,采用了整体观念,将阴阳、五行、气血、经络、藏象等中医理论有机、完整地应用于临床,为中医骨折辨证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指导。
施维智先生认为,一切新伤均有一个由实转虚的中间过程,表现为瘀渐化,正渐虚,此时处于转化的不稳定过程;据张景岳“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的理论,宜采用“和”法来完善“补虚泻实”的过程。
其学术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骨折初期:局部肿胀,断端移位,先应用拔伸、捺正等手法复位骨折,然后运用松夹缚,对已矫正的骨折部位进行初步固定,并保护断端不因再受外力或护理不当而出现重复移位。
由于肿势正剧,松夹缚可防止夹缚过紧阻碍气血流通,使瘀积不易消散。再运用施氏吊伤膏外敷骨折处,促进肿胀消退。
在内服药物方面,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法,方用施氏活血止痛汤。
骨折中期:局部肿势接近消退,观察骨折对位情况。若对位不良,给予矫正。固定采用紧夹缚,必要时加垫,使断端不再移位。
此时瘀积已化,肿胀消退,紧夹缚能够保持骨折断端的对位良好。外敷施氏祛伤续骨膏;内服以和营活血、舒筋续骨之法为宜,方用施氏和营续骨汤。
骨折后期:断端已初步接续,运用手法理顺筋络,让损伤的筋膜恢复柔软。此时宜将紧夹缚改为松夹缚,使气血畅通无阻,得以营养筋骨。
外敷建议运用施氏接骨膏;内服以补益气血、濡养筋骨之法为宜,方用施氏养血补骨汤。
手工制作外用药 膏散丹酊古法宜
施氏家传便有“学医要先学制药,否则当不了好医生”的家训,重视自制膏药。从生药到成药,一道道工序磨炼,施氏伤科传人既承受酷暑中长时间研药的体力消耗,又忍受升降药末呛人催泪的刺激,融识别药物性味和成药制作于一体。
临症集硬膏、油膏、散剂、丹剂、熏洗剂、酊剂、药水、管药等诸多外用药于一体。药物采用纯手工制作,取材于天然中草药。如硬膏有宿伤膏、新伤膏、风湿膏、接骨膏等,油膏有金疮膏、金黄如意膏等,散剂有金疮散、海浮散、三味生肌散等,丹剂有黑龙丹、活血丹、十宝丹等。此外,还有止血黑绒絮、管药等。
施氏传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亦有所创新,开展了宿伤膏、吊伤膏等外用药治疗软组织损伤、膝关节炎等疾病的动物实验和机理研究,不断探究其治病疗伤的奥秘所在。
理筋整骨要并重 手法为先通气血
施氏伤科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吴云定先生在施氏伤科原有手法的基础上,融合上海已故推拿名家——陆文老中医的整骨推拿经验,对学派经验进行了创新和提升,并与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教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加以研究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寰枢椎半脱位、骨关节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筋骨疾患是以“外损肢体,气血不和”为特点。正常状态下,人体的气血在经脉中循环往复,营运全身,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吴云定先生认为,当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就需要医生通过理筋整骨手法来通畅气血。因为筋脉和顺,气血流行各循常道,骨骼才能坚固。
施氏伤科整骨技法分为推拿手法16种和整骨手法14种。推拿手法包括拇指推揉法、虎口推揉法、掌根推揉法、提捏法、弹拨法、点按法、肘压法等。整骨手法包括颈部引颈拔伸牵拉法、颈部侧屈法、绞腰法、仰扳过伸法、提腿压腰法、踩踏法等。
施氏伤科整骨理筋手法重视操作的规范与套路,理筋整骨并重,刚柔并济,其本质是使出槽之筋归槽,错缝之骨合缝,从而达到筋柔骨正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