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就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多发病诊治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系列健康帮扶活动。记者走访积石山县灾后集中安置点,探访多个乡村,记录医疗卫生人员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景。
本报记者 孙韧 摄影报道
清晨,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的马明胜拿着母亲复查的X光片,早早等候在大河家镇大河家文化广场。在地震中,马明胜失去了父亲,母亲左腿骨折。在甘肃省中医院接受治疗后,马明胜母亲回到积石山县的安置点休养,目前已能够拄着拐杖缓慢行走。得知甘肃省中医院的专家来义诊,马明胜特意带母亲来让专家查一查。
“这段时间以来,州级、县级医院的医生都来安置点巡诊过,乡村医生也会送药上门。”马明胜感慨道,得益于这些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重建家园有了健康支撑。
今年3月,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启动。如今,在积石山县的不少地方都能看到如火如荼的施工景象。从居民住房到公共服务设施,再到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
卫生室门外挂着“去向牌”
大河家镇是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上午9时,在康吊村安置点,已经有村民搬了小板凳聚在一起聊家常。
74岁的马麻乃散步归来,面色红润,步履稳健。此时,乡村医生樊世莲已经守候在他的屋前。进屋后,樊世莲为马麻乃测量血压,并耐心细致地叮嘱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睡觉的时候,墙就忽然倒了。”马麻乃回忆,地震的时候他受了惊吓,脑子一片空白。虽然受了伤,但人是清醒的,犹记得是被4个人抬上的救护车。在这次地震中,他全身多处骨折,还有肺挫伤,在临夏州初步治疗后,又被转运到兰州市的医疗机构。如今,马麻乃的身体已经恢复了很多,乡村医生隔三岔五就来探望他。
地震中,康吊村几乎所有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村卫生室也无法使用了。后来,安置点设置了卫生室。每天上午8时30分左右,樊世莲先把卫生室打扫一番,这比她过去在村子里时要早半个小时。安置点卫生室外挂着“卫生室”“心理疏导室”的牌子,药房、诊疗室等也是独立房间。药房里配备了125种药品,基本能满足常见病诊疗的需要。目前,诊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都常态化开展。
收拾完卫生,樊世莲要在安置点入户巡诊。卫生室门外挂着一块“去向牌”,可以滑动的红色箭头被拨到了“在岗”位置。问及村里有多少人在安置点居住,樊世莲准确地报出数字:村里有888户4435人,分别在两个安置点,眼前这个安置点有2375人。
在巡诊的时间段,安置点也逐渐热闹起来。安置点设置了临时公益性岗位,不少村民集结在一起,手里拿着扫把、铁锹、簸箕等工具,等待当日安置点发布劳动任务。对于村民来说,这些公益性岗位不仅让他们为家园重建出了力,还增加了家庭收入。
樊世莲介绍,之前在地震中受伤的村民,以及村中的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都是重点随访的对象。她打开一本花名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名伤员的信息。“入户随访后,我就回来坐诊。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要做好甄别,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樊世莲说。
梨花开了,梨子也会熟
在大河家镇梅坡村,很多居民家的院子里都栽有梨树,点点素白迎风俏。
57岁的马麦志吉曾经是一名金矿矿工,2012年患上尘肺病,合并哮喘。在这次地震中,马麦志吉家的房子受损并不严重,新修的砖混结构的房屋仅在部分瓷砖上可以看到裂纹。他家隔壁邻居家的房子对比之下破损很明显。
“要注意营养。”前来入户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魏文婷一抬头,恰好看到了堂屋门口正在盛开的梨花。她惊喜地说:“吃梨对控制病情有好处,等梨子熟了,煮着吃、蒸着吃、直接吃,都可以。”
马麦志吉说,这些年他和妻子在家务农,种了一些玉米。他有一个儿子,常年在南方打工,平日里会补贴家用。马麦志吉唯一的心结,就是害怕哮喘发作。看了看马麦志吉的日常用药,以及家中备的便携式氧气瓶,魏文婷建议他买一台家用制氧机,并提醒他平时随身携带缓解哮喘发作的气雾剂。
院子里梨花吐蕊,梅坡村居民齐哈三和齐海吉哲夫妻俩看到医生团队到来,连忙搬来小板凳。齐哈三说,他患有腰腿痛和白内障。“临夏州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很多,治疗白内障的手术在县里就可以做,腰腿痛可以试试针灸,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临夏州妇幼保健院骨科主治医师弓建志说。
6年前,齐海吉哲被确诊为乳腺癌,但是没有接受系统治疗。她说,现在乳房硬得像石头。魏文婷听罢,当即拿出手机,为她对接了相关专家,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希望她尽快到兰州市就医。梅坡村乡村医生梁志龙,也将这些嘱咐记在心里。
眺望梅坡村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梁志龙说,通过政府补贴、无息贷款和居民自筹等方式,房屋损毁严重的村民在梨子收获的季节就可以住上新房了。据了解,按照计划,积石山县居民住宅维修加固6月底前完工,原址重建7月底前完工,集中安置9月底前完工,安置区配套产业设施同步建成,灾区群众将于国庆节前搬进新居。
家门口就有中医馆
近年来,积石山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蓬勃进步,癿藏中心卫生院的发展是一个生动缩影。2021年,该院打造了中医馆,深受群众喜爱。
“我们引进了先进诊疗设备,并提供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实现了诊疗量的快速增长。”癿藏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罗冬青介绍,该院主要服务辖区内10个行政村,覆盖人口1.8万人,同时服务范围扩展至周边乡镇的5万余群众。2022年,该院门诊量为1.1万人次,2023年这一数字翻番。
今年29岁的李许东,是从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一名中医专业定向生。他是甘肃天水人,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来到癿藏中心卫生院工作。一开始,李许东语言不通,生活上不是很适应。现如今,他已经成为中医馆里的骨干。
“在基层,颈椎、腰腿疼痛的患者比较多。我们开展了针灸、推拿等15项中医适宜技术,还引入红外线治疗仪、电子艾灸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等设备,能够很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就诊需求。”李许东说。
在癿藏镇旧城村卫生室,拔罐、艾灸、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也被广泛应用。38岁的马芮花患有肩周炎,时不时来找乡村医生韦秀珍。她说:“之前就体验过拔罐治疗,效果非常不错。有时候让韦医生推拿一会儿,也感到舒服很多。”
这些年来,韦秀珍的服务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她主动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尤其对老年人关怀备至。韦秀珍说:“如今,乡村医生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入户随访已成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村民都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旧城村44岁的马胡飞牙,以前和丈夫在西藏拉萨打工。现在,家里两个孩子都大了,一个15岁,一个12岁,到了学习的关键期。为了陪伴孩子,夫妻俩回到家乡,在自家小院里开起了农家乐。
这些年,马胡飞牙积劳成疾,颈椎压迫神经,左手无法动弹,还做过手术。为锻炼康复,家里买了按摩椅和跑步机。得知马胡飞牙还有腰疼的问题,韦秀珍在床旁给她做起了理疗。康复理疗技术,是韦秀珍每个月去卫生院接受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学来的。
35种大病有专项救治
在癿藏中心卫生院和旧城村卫生室,醒目位置都立有写着“大病专项救治病种(35种)”“临夏州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标准一览表”等的牌子。近年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按照“及时核准、精准救治、动态跟踪”的工作原则,对脱贫人口和防返贫监测户的健康状况、救治措施、政策落实情况实行全流程信息化监测。
目前,甘肃省35种大病专项救治和慢病签约管理等健康帮扶政策,落实“应治尽治、应签尽签”。其中,脱贫人口和防返贫监测户大病专项救治率达到了99.76%。
韦秀珍介绍,旧城村有一名村民此前查出患有直肠癌,受惠于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进行了手术治疗。这名村民做了造瘘,她上门进行过护理指导,患者一直没有出现过感染的情况,身体恢复良好,可以正常劳动、生活。
目前,甘肃省卫生健康委针对积石山县的灾后重建,全力做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为符合健康帮扶政策的受灾群众及时落实大病专项救治、慢病签约管理等政策措施。此外,指导积石山县持续推进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实,并适当扩大政策对象范围,减轻当地农村群众住院缴费负担。
在韦秀珍眼里,村民们通往健康的道路越来越宽广。“得益于政府的保障,经济困难的患病群众可以获得医疗救助,村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底气更足了。”韦秀珍说。